嵩山由於其所處的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古代優越的環境條件,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嵩山曆史建築群不僅反映著儒、釋、道不同的文化特點,而且體現了古代的山嶽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域外的文化,彼此交融共存形成極為豐富的嵩山文化特征。

嵩山曆史建築群所代表的嵩山文化景觀是今人了解古代建築藝術以及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山嶽文化乃至民俗文化的重要參照物,是認識曆史、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基地。

嵩山曆史建築群具有極高的文化、曆史、藝術、科學、社會價值。鑒於這一特點,對於嵩山曆史建築群要綜合性地全麵保護其文物建築、遺址和相關的金石文物同時也要對其特有的山水環境進行保護。

繼我國申報的五台山項目被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對我國的第二個申報項目嵩山進行了審議。

經過委員會激烈辯論,大會決定,在我國對嵩山的申報文本進行材料補充後,2010年作為候選景觀地繼續進行審議。

由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部分西方學者認為,嵩山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應該是“聖山崇拜”,而不是中方所闡述的“天地之中”。

因此,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提供的審查報告中對嵩山作出了退回重審的建議。

最早的計劃是把觀星台或嵩嶽寺塔申報世界遺產此後又有了把觀星台和嵩嶽寺塔捆綁申遺的想法。

為了使嵩山曆史建築群得到更加全麵的保護和利用2006年上半年將上述項目進一步擴充為八處,即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嶽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嵩陽書院、會善寺、觀星台,以嵩山曆史建築群的名義重新啟動申遺工作。

2006年12月,嵩山曆史建築群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嵩山曆史建築群時間持續長、類型多,展現了佛道、儒等不同文化價值的古代建築藝術作品,連同其中豐富的古代碑刻、壁畫等類型的文物遺存,構成了全我國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景觀,代表著我國古老的文明傳統和突出科技、藝術成就,反映了其作為東方文明發祥地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的核心角色,也是當今文化延續和發展的巨大財富。

其突出的曆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應當受到全人類的珍惜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