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和良好的管理與展示,在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殷墟博物院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國旅遊景區全國青年文明號,屬曆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有關單位不僅頒布了大量的法規等一係列措施對殷墟文物進行重點保護。
(一)保護殷墟遺址
2005年3月16日上午,以收藏、保護、展示、研究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為目的的殷墟博物館奠基開工儀式,在安陽西郊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區內的洹水岸邊舉行。
權威人士認為,建設殷墟博物館對於全麵提升殷墟的保護能力,促進殷墟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殷墟博物館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崔凱先生主持設計,建築麵積3535平方米,展廳麵積2354平方米,附帶文物庫房、研究室、報告廳等設施。
殷墟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係統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館,該館嚴格按照科學、環保、安全、符合遺址保護的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同時盡可能地與殷墟遺址景觀相協調。
殷墟博物館的興建,是改革開放與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相結合的產物,是安陽有關單位在國家文物、考古、曆史等部門指導下,探索在新時期如何保護和利用大型古文化遺址,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的重要舉措。
殷墟博物館對於向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教育,以及促進中外文化、經濟友好往來,都具有重要意義。
殷墟研究也早已超越中國國界,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科。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有關著述不僅多而且涉及範圍異常廣泛,國內國際有關殷商文化的學術交流與研討活動,以及來殷墟作學術考察的學者日益增多。
從平麵上看,博物館酷似甲骨文的“洹”字,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所有的建築基本上處於地表之下,地表將被植被覆蓋,不會破壞殷墟遺址的原貌。
館內展出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國以來在殷墟發掘出土的一係列文物精品,包括陶器、青銅器、玉器及甲骨文等國寶級文物共500多件,展品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博物館由安陽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雙方共同管理博物館的事務。這種中央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雙贏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普及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多年來,殷墟遺址在國家、河南和安陽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措施下,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