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論“第三波”(1 / 1)

再論“第三波”

卷首語

新年伊始,我曾談過“第三波”商業革命。這次正在進行中的革命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仍然有待我們深入挖掘。

首先,這一波商業革命帶來的創業熱潮是中國最大的一次創業潮,它與主要由政府推動的1984年、1992年兩次創業潮有顯著不同。1984年前後以萬向、聯想、海爾為代表的鄉鎮企業、院校企業、集體企業,都是中國政府經濟改革的產物,完全由政府推動。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中央出台了一個股份有限公司管理辦法,第一次承認了股份製創業,這一製度創新帶來了以知識分子、機關幹部下海為主流的創業浪潮,包括泰康人壽陳東升、萬通馮侖、當當李國慶以及慧聰郭凡生。第三波創業的真正推手是移動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它的基礎是技術和商業革命,而不是政府推動。

第二,這次創業潮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是以前兩次難以企及的。中國過去是嚴重的二分經濟,製造業與互聯網,出口型與內需型,製造業和服務業,上遊資源產業與加工業,其間都存在鴻溝。這些割裂背後是所有製、政府牌照管製、城鄉差距等複雜的深層問題,很難單向突破。這一波移動商業革命恰好是一次由技術變革帶來的巨大的社會彌合,給解決上述複雜問題帶來了難得的契機。總理和馬化騰都在講“互聯網+”,我理解就是移動互聯網對中國傳統線下經濟的整體升級和重新整合。

第三,這波創業潮將極大釋放中國人尤其是80後、90後的創造力。移動商業具有有限用戶、粉絲經濟、可收費三大特點,與PC互聯網的免費應用、海量用戶模式相比,它本質上跟傳統的商業邏輯更加貼近,既容易被傳統的企業家理解與掌握,又大大降低了年輕人創業的成本,提高了創業的成功率。通過社區獲得用戶從而實現收費的商業模式的出現,非常有利於年輕一代創業者的生存與發展,贏家通吃的時代不再,百花齊放的社會來臨。

比起當年的“全民創業”,這一次是大眾創業的真正開始。那麼,未來三年會不會出現大批創業公司因為難以融到下一輪資金而倒閉?在中國,這個疑問一直與創業如影隨形。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餘棟不久前說,如果不能多生孩子,就股權眾籌吧,把人口政策的變革與股權眾籌、金融變革提到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這並不是誇張。我判斷,從今年開始,政府將在互聯網金融、初創企業融資等方麵連續推出重大舉措。我相信中國壟斷的低效的金融體製會在這波全民性創業大潮的倒逼下,在移動互聯網的衝擊下,發生根本性改變。

“第三波”仍然是“未被察覺的革命”,因為它帶來的變化我們還未能全部經曆和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