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扭曲的家庭關係(1 / 2)

大人和小孩的溝通永遠不暢通。

大人和小孩進行語言或思想對話的時候,潛意識中不把對方當作一個獨立的平等的人格對話,不像和同事、上司、鄰居、同學一樣。

小孩為什麼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思想羽翼越漸豐滿,獨立人格逐步建立起來,她們開始成長為一個人。不依附於其他的,大腦脫離母體的人格,他們開始尋找,質疑,有自我意識,尊嚴,保護機製。就像世界上任何一個成年人一樣。

青少年時期,人格是動蕩的,因為處在一個邊緣,退一步就是幼崽,父母的依附品,父母思想的衍生品,進一步就是脫殼而出的,皮囊不黏著任何其他個體的獨立體,所以這個時候最迷茫,他處在一個交叉口。然而叛逆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

孩子說的話越來越少,是有原因的,而且深刻的原因在於大人的立場滯後太多拍,孩子已經在交叉口,但大人卻無法觀測,或是能力不足悟性太差觀測不到,更甚者根本無意無心去觀測人這種生物在階段性的蛻變。

所以溝通時候,往往不在同一平麵上,大人總說:不溝通?我們也想溝通啊。

但,其實他們真的想要溝通嗎?他們到底希望著在自己說出話後,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狀態和回饋呢?

更多的,他們想要的隻是一個“姿態”,一種“再怎麼樣,我都是在上的”,簡單的說,就是對方“服從”的回應。還有一種是,保持自己在”教導者“的姿態上的回饋,滿足自己“好為人師”的虛榮心、地位感。比如小孩說了他和大人不同的想法,而大人想改變這種迥異,覺得小孩需要糾正,糾正到跟他一樣。所以大人想聽到的是"嗯,我知道了"——而不是“我還是不同意”。

對於前者,家長更可能將其視為一次“成功有效的溝通”。

小孩真正的思想被堵死——也許他們每個或多或少嚐試過說一些話,但家長意識不到,他們得到從小孩那裏傳來的信息,很少人能夠“過腦子”,把這些當作來自另一個非自己的、自己所屬的、附庸自己的、而是“他人”的人格,他們簡單粗暴的將這些信息通通當成“小孩子的東西”,完全不過腦子,或者用“預設立場”過濾掉。

這種過濾掉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粗暴的“你懂什麼”,有的是教導姿態“麻麻跟你說哦,其實呢”有的是嬉皮笑臉姿態“哈哈哈小孩子就是小孩子”有的是諷刺姿態“哎喲你還會想這些呐!不錯嘛!”——以上姿態讓小孩有足夠的動力去封鎖“溝通”這條通道,因為他們發現“行不通”,“被堵死”——說了沒用,大人不理解或者大人根本不把“對我而言很真實很貼肉很肺腑”的話當一回事。

“預設立場”就是毒瘤。引發毒瘤的,是對於一個個獨立、成熟人格的不自知。他不懂“我自己是一個人,用我自己的基因創造出來的另一個人,也是和自己一樣,平起平坐的,是一個人而已,二者之間不存在什麼附庸關係。

由此我認為: 道德習俗在一種程度上,是一種枷鎖。

所以當大人們意識到,孩子這個人,有了迥異於自己的東西,脫離了自己控製,其實他是一個不歸屬於自己附屬品的,有著完全獨立的人格時(這意味著,有衝突,人與人的等級界限變得模糊),他們深深感到“自己的權威感被打破,被打得粉碎”的強烈危機感。人和人的衝突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大家都是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就會有異有同,交織在一起,就會碰撞,這是常態,但是換在親子關係裏,這種常態就被“道德”扭曲了。

因為親子關係,有了”上下等“的分級,有趣的是,這完全濃縮了社會上的等級現象。

生家庭會在我們的內心裏形成一些內在模型,這些模型其實就是我們和伴侶之間的一些基本關係。如果我們不去解決我們和原生家庭的恩怨的話,我們很有可能會在自己的婚姻裏重演這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