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銖錢的版式比較複雜,如果官爐、私鑄加在一起,大小版別區別均考慮在內的話,目前已經麵世的版別大約有幾百個。五銖錢的版別主要從形製、寶文和紋飾等幾個方麵來分析,各自具有不同之處。

除此之外,五銖錢的斷代、比較特殊的一些五銖錢等問題,也是一個令人們感興趣的話題。

(一)五銖錢的不同形製

從形製上看,五銖錢有大、小、薄、厚,有廓無廓,穿大穿小,鑿穿、剪邊、磨廓等多種樣式。

本來,五銖錢行用早期,是由郡國鑄造的,待鑄錢權收回中央後,則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當時的五銖錢形製規矩,鑄工精美,重量標準,記號統一。

但是,在後來的幾百年間,或由於戰亂,或為了搜刮民間財富,或苦於銅材不足,或因為整頓幣製,或是出於大量的民間私鑄,使五銖錢的形製千奇百怪,變化多多。如五銖錢最小者,徑僅一厘米,重0.6克;較大者,則徑達2.7厘米,重6克。

從當值上看,標準的上林三官五銖就是以一當一,而在其它的一些五銖中,變化就大了。如西漢的赤仄五銖,以一當五;南朝宋文帝鑄的五銖重八銖,泉界中有當兩之說;梁元帝及梁敬帝時鑄的兩柱五銖、四柱五銖,雖重不過二三克,卻當十至二十個小錢使用。

三國時劉備鑄的直百五銖錢,一枚頂100枚小錢,則是明顯的虛值。

魏晉時五銖的特點是,私鑄很多,而且都製造出一些很不規範的錢,鑄工很差,字跡潦草。發展趨勢是把錢越鑄越小。因為錢太小,“銖”字很難容納,於是改“銖”為“朱”。現在所見魏晉的“五銖”不少,其直徑往往在兩厘米以內。有的錢甚至小到一厘米。

總之,各個王朝和帝王時期鑄的五銖錢,從形製上看雷同的很少,大多各具特色。

(二)五銖錢的各種寶文

從寶文上看,五銖錢除古龜茲文外多為篆書,但也有陽文、陰文及書體變化之別。

有的篆書類玉筋篆,如梁武帝的天監五銖;有的又是方折篆體,如北魏的太和五銖。

在“五”字的寫法上,有曲筆、直筆之區分,又有異五、隔五之說法。在“銖”字寫法上,則有升銖細字、金無點、長腿銖、綁腿銖、朱右金左、朱左金右等樣式。

在寶文排列上,除大多為右讀外,還有直讀、左讀以及合背錢文。此外,除大多數寶文為“五銖”兩字外,還有外加“直百”“太和”“永安”“常平”“龜茲”等四字寶文的五銖錢。

在眾多五銖錢中,寶文中的異書現象在門類眾多的古錢幣中可謂獨樹一幟。

如有的寶文是三五一銖,有的是兩五一銖,有的是兩五兩銖,有的是一五兩銖等。

此外,還有些五銖錢在寶文上是簡化了的,但同樣是五銖錢形製。如“五金”“五十”“五一”“五二”“五子”“五工”“五王”“五泉”“五州”“五君”“五五”“銖銖”等。

對於上述情況,有的錢幣學家認為多出於私鑄,雖存世罕少,卻不是正用珍稀品,可作為“戲作”“趣味品”看待,但無論如何,它們還是為五銖錢的版別增添了許多色彩。

此外,五銖錢中還有一些帶吉語文的,如“五銖大吉”“五銖大通”“五銖大富”“長宜子孫”“宜官秩吉”等。這些,雖可能多屬厭勝性質,但卻是不可多見的一些特殊版式。

除寶文中的上述現象以外,在一些五銖錢上還發現或陽文或陰文、而陰文居多的多種字樣,如“母”“王”“工”“十二”“廿八”等幾十種字樣,且這些字文的分布多不規矩劃一,上下、左右、麵、背之處,幾乎都有發現。

對於上述文字的含義,有的是記地點,有的是記人名,有的可能是爐別暗記或記數,還有的可能是行用地所鑿之記號。

(三)五銖錢的紋飾與記號

關於五銖錢上的紋飾與記號。五銖錢上的紋飾與記號非常之多。

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許多五銖錢,其中帶記號的占了百分之七十,僅四決紋錢就有四百六十四枚。

多年的發現和研究證明,在五銖錢中,除了四決、四出、三角、星、月、杠、橫、豎紋等多見的紋飾、記號外,還有些比較稀見的紋飾成為五銖錢中難得一見的珍稀版別。

如八星吻合、四出四星、三柱、四柱、規矩紋、麵獸紋、四龍紋、雙闕雙鳥紋等。

五銖錢的形製與版式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條件與經濟狀況,為現代考古學提供了借鑒依據,很值得研究。

(四)漢代最小的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