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子
成書時間:春秋末期
背景搜索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是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居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裏,並受其教。魯國是當時的文化中心,比較重視禮教,孔子也受到了這種有益影響,孔子幼時,“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他小時候家境貧寒,17歲時,母親也去世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生活的貧困促使他較早謀生做事,他自稱:“吾少也貧,故多能鄙事。”他青年時期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請教過多位學者,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孔子已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他博學多才,在闕裏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為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為魯國發生內亂,孔子避亂到齊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想方設法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孔子的苦心沒有白費,經過一段時期,孔子的聲名終於傳到了齊景公的耳中。第二年,齊景公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詢問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認為他說得非常有道理,準備重用孔子。眼看多年的理想有望實現,孔子高興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沒想到齊相晏嬰卻從中阻撓。一方麵晏嬰在齊國掌權多年,很有政績,而另一方麵孔子身為魯國人,剛到齊國不久,這樣,由於晏嬰的反對,這件事情於是作罷。失望的孔子不久返回魯國,將主要精力放在講學授徒上。51歲時,孔子被授予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的職位。“一年,四方皆則之”,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魯、齊夾穀之會,魯國由孔子相禮,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對齊國有所警惕。齊景公想要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責備景公,使齊侯答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托,攝行相事。他認為地方勢力太過強大,就會威脅國君的統治,導致國家的動亂,因此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遭到三家大夫的強烈反對,沒有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名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大失所望,認為自己在魯國已經難有作為,於是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曆盡艱辛,“累累如喪家之犬”,卻始終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據說,子路在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裏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深刻而形象地概括了孔子理想主義者的形象,體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征。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將孔子從衛國迎接了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被尊為“國老”,雖然位望尊貴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3000餘人。孔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影響深遠。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麵整理。孔子年紀大了開始喜歡讀《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晚年喪子,對孔子是一個沉痛的打擊。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他悲痛至極,哀歎道:“天亡我!天亡我!”這一年,魯國貴族在魯國西境大野澤地“西狩獲麟”,捕獲了一隻叫麟的獸,不久死去。麟在當時被認為是瑞獸,是聖人的象征。孔子觸景生情,悲歎道:“吾道窮矣。”認為這件事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不再進行《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第二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