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文化的蓬勃發展,無疑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程中的又一亮點。它在傳承發展中不斷創新,但無論怎麼演化,都不能斷卻我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隻有不斷傳承和加以促進和保護,廟會文化才會更加的異彩紛呈。
(一)意義
廟會具有節日意義。它以神佛的生日、忌日、獲救、成道日或約定俗成的二月初二、三月初三等為會期主日,熱鬧三五天或半月,於是它成為地域性的盛大節日。
廟會的宗教性,承載著民間藝術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廟會的群眾性,是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土壤;廟會的時間節慶性,為民間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有力保障;廟會的市場效應,為民間藝人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每當廟會之際,善男信女從方圓百公裏趕來,大小商賈會更早地趕來安營紮寨。先拜佛,後買賣是許多人的習慣作法,如果沒有買賣,隻有敬神活動,趕會人會挨餓受凍的。廟會市場是為趕會人服務的隊伍,缺之則形不成廟會。
從文化上講,廟會為曆史文化研究提供舞台和幫助,同時也為民間藝人、工匠、廚藝師等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從經濟和社會發展上講,又是經商、服務、消費的聚集場所。所以,廟會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和諧社會的創建,人文麵貌的改善和地方知名度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百姓文化需求增加,各地陸續重修、整修廟宇殿堂,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經濟,大力培育文化產業,促進了廟會的興起。
(二)保護
廟會如何既繼承傳統,又符合時代需求,是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的又一重要問題。
在廟會文化保護方麵,牛山廟會在繼承上有所發展。牛山廟會起源於明清時期。那時當地人春耕和秋收後,都前來牛山上祭山拜牛,祈禱山川神牛保佑平安和取得好收成。
傳說,牛山廟會也是當地百姓為祭奠管仲而流傳下來的習俗。在管仲墓前,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安康。當時,牛山上建起節次鱗比的宮觀廟宇,供奉著眾多神明,有佛祖殿、玉皇殿、聖母殿、觀音殿、文昌閣、龍王廟、山神廟、八仙廟、王靈官廟等。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各有六天廟會。屆時,臨境的青州、廣饒、淄川等地的客商也紛紛前來,酬神、祈福,經商交易,逐漸形成了傳統的牛山廟會。
現在的牛山廟會,以齊文化為內容精心策劃包裝。每逢廟會,齊陵街道周邊百姓雲集牛山,整個活動一般曆時五天。
除傳統的“桓公拜相”古裝表演、蹴鞠表演外,還開設了珍奇工藝鞋收藏展及剪紙、年畫展,並邀請了諸多的民間藝術家進行現場表演。太極劍舞得虎虎生威,京劇票友唱得字正腔圓,評書、西河大鼓說得膾炙人口。
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衣服鞋帽、針織品、日用百貨等小商品琳琅滿目,商貿活動異常火爆。商販雲集,遊人如潮。
牛山廟會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廟會關係著民生,因此要加強群眾的參與性。人民群眾是節日的主人,廟會要提高廣大群眾的參與度才有吸引力,才會有持續發展的動力。
廟會可以請公眾人物露麵,但更主要的是看鄉間裏的文化藝術“能人”,給普通老百姓一個發泄自己歡樂感情、展示自己“絕活”的好機會。
廟會是一個節日,要有社會參與。廟會本身的屬性是節日文化,應該從社會影響中獲得效益。相信文化的力量,把節日文化做好,廟會的影響就會越大,社會參與度與支持度也就越大。
我囯傳統節日非常豐富,曆史上在這些節日期間均可在不同的寺廟舉行廟會,這已經形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隻有強有力的支持和促進廟會文化的發展,具有民族特色民間文化才不會缺失,百姓們的娛樂生活才會更加的豐富多彩,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