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傑談收徒:收徒,不僅是儀式,更是責任與義務(1 / 1)

文:王友唐 責任編輯:王濤

一、引子

北京武協副主席、市八極拳研究會會長王世泉每年都會邀請武術界的朋友參加由他做東的團拜會,今年也不例外。中國武協老主席李傑,《中華武術》老、新主編昌滄、李平,北京武術院正、副院長程春和、張有峰,武術八段周世勤以及世泉的八極拳同道們悉數到場。

席間,大家對老主席李傑有關武術收徒的一席話頗感受益。雖然退休已有些時日,雖然離開武術崗位也有十餘年了,但李傑對武術卻始終情有獨鍾,幾乎每天都在網上瀏覽武術動態,關心武術事業的發展,可謂“主政八年(曾任八年武管中心主任),熱愛一生”。

二、收徒,傳播武術的特殊方式

李傑說,拜師收徒是傳播武術的特殊方式之一。

武術經曆的風雨比其他體育項目要多得多,“文革”中被打成“四舊”,許多老拳師還被汙蔑為“牛鬼蛇神”,之所以未被摧垮,延續至今,蓬勃發展,說明武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除此之外,以收徒為主的傳承方式也功不可沒。

以往收徒多在家族內部選擇,有的甚至規定傳男不傳女等等,較為神秘化。如今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傳統武術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許多拳種逐漸衝破種種藩籬走向社會,服務於民,收徒的範圍也擴大到方方麵麵,比如世泉的徒弟既有白領又有藍領,既有大陸的,又有港台的,且戰績頗豐。近日在長春舉行的“神槍杯全國八極拳大賽暨紀念神槍李書文150周年誕辰大會”活動中,他率眾弟子一舉奪得了團體總分第一名,拳術、器械、對練的16枚金牌,給團拜帶來了額外的喜慶,可謂“名師出高徒”。

三、收徒不止是儀式,更是責任與義務

李傑認為,拜師收徒不止是一種儀式,更多的是責任與義務。

篩選徒弟要有條件和標準。師父應獨具慧眼,選那些愛武術,守武德的人。那些不愛武術,隻為了“玩一把”的人不宜收;不守武德,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或者損人利己的人更不能收。隻有嚴把收徒關,講究武德,重勤學苦練,才能取得“名師出高徒”的效果。

古訓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徒如父子”詮釋師徒關係。師徒之間的關係不同於教練與隊員之間的關係,也有別於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均為教與學,差異則為教練或老師是單位指派的,不是隊員或學生自主選擇的,而師徒則不一樣了,他們是雙方自願選擇的,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密切,相互的責任更大,切不可以為舉辦拜師收徒儀式之後就撒手不管了,而是應跟蹤一生,負責到底。

拜師收徒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師徒之間形成了某種契約——雙方為弘揚武術(特別是該拳種)的共同目標,恪守彼此應盡的義務:師父傳拳育人,為人師表。徒弟尊師重道,一學做人,二學功夫。

學生如果取得進步,出了成績,師父功不可沒,說明教學有方;徒弟出了問題,甚至觸犯了法律,師父難逃其責,未盡其職。總之,這張契約是把雙刃劍,師徒榮辱與共。誠然,一榮皆榮、一損俱損、株連九族不可取,但也不能徒弟有了成績是我的,有了麻煩則與己無關。責任與義務相互製約,通過教學相長,師父威信與日俱增,弟子德藝漸長,這樣的師徒關係才有可能和諧而又溫馨,可持續發展。

收徒習俗源遠流長,它是傳統武術在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傳承形式,也是武術文化禮儀的一部分。拜師收徒不必整齊劃一,但也需要與武術文化相契合,符合武術禮儀,顯示武德內涵,這樣才有武術味。

收徒是傳統武術承上啟下的紐帶,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推新,不被突飛猛進的時代邊緣化,是擺在武術界麵前的緊迫問題。因此,收徒文化既要尊重傳統,又要注入新鮮血液,增加新的內涵與亮點,讓傳統更加適合當代社會的潮流,吸引更多的愛好者。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徒雖然如父子,但師父不可能頂替弟子,弟子也不會代替師父。弟子萬一犯事了,師父雖不會有難同當,但起碼有“領導責任”。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明白其中的攸關利害。

尊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收徒傳播傳統武術也是好事。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把美德弘揚廣大?如何讓好事善始善終?拜師收徒隻是個新起點,以後的日子仍須師徒雙方精心經營。

李傑主政武術八年,經曆了許多,其中包括拜師學徒的那些事,他的忠告值得武術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