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廬山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毛澤東、鄧小平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來到這裏,這為廬山的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幾十年來,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廬山有關部門圍繞廬山的保護與開發,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從而為廬山的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保護工作
廬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曆史的厚重孕育了廬山的魂魄,數千年的文化支撐使得廬山美名綿延千載。因此,廬山的保護工作曆來倍受人們的關注。
1959年,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了廬山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十三處,如白鹿洞書院、天池寺石刻、仙人洞石刻等。文物保護單位的確立,為廬山的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
1983年,廬山成立文物管理所,配備了專業人員,並著手對廬山進行了第二次全山文物普查工作,彙編了文物普查資料。他們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和“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維修原則,先後進行了一大批重要文物的搶救和保護維修工作。
從1988年開始,國務院先後批準的廬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兩處九個點。幾年後,國務院又公布了“廬山會議舊址及別墅群”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了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廬山的保護工作開始有序展開。在保護過程中,國家、省、市先後投入大量資金維修了白鹿洞書院、廬山會議舊址及一些文物保護單位。
廬山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96年,廬山被聯合國科教文遺產委員會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廬山申報世界地質公園成功。從此,廬山成為擁有兩塊世界級金牌的世界名山。
(二)開發工作
有人說:“廬山是一幅畫”,也有人說:“廬山是一本書”。畫的美麗體現在表麵上,而書的內涵深藏其中。因此,做好廬山的開發工作,挖掘廬山文化內涵,做大文化產業,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此,廬山管理局利用文物古建築開發了一係列的文化旅遊項目,也創造了可喜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例如廬山老別墅的開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項工作充分利用了廬山20世紀初的古建築,把與廬山有聯係的一些曆史名人故事,打造成品牌供遊客參觀遊覽,既豐富了廬山的人文內涵,又增加了可視點。
同時,為了創新品牌,2005年有關部門製作了《廬山老境頭》新聞記錄片。這一影視資料,真實地再現民國時期廬山20世紀初期的人文曆史。
《廬山老境頭》是繼《廬山戀》之後的又一新的品牌,不少人士認為這是一部珍貴難得的資料片。
除此之外,廬山管理局還對廬山國際會議中心進行投資改造,完善功能,使其具有電視傳播、無線上網、同聲傳譯、接待各種不同規格會議的功能。
2010年3月,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開始密集播出了“廬山詩歌”係列片,通過誦讀和精妙的解說,配以花徑、錦繡穀、仙人洞、禦碑亭、大天池、石門澗等廬山經典景區景色,向海內外展示廬山豐厚的人文底蘊及甲天下的奇秀。
通過各界的共同努力,廬山的古跡名勝得到了成功的修複,廬山的文化得到了挖掘與發揚,這些都是廬山保護開發工作取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