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期間的節俗活動,是隨曆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擴展的,並伴隨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內涵得以延續和傳承,因此具有悠久的生命力。
(一)南北異風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獅舞,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相傳,舞獅的活動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我國,舞獅子的活動也進入我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麵戲,也有人認為舞獅是5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舞獅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說:
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
西涼伎,西涼伎,假麵胡人假獅子。
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
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
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舞獅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舞獅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舞獅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麵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麵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
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性格也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麵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人們在元宵節及其它重大活動裏舞獅子,以企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二)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間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紮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裏,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
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台,因此深受群眾的喜愛。
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寫道:
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校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
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達三米多。
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做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
在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
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醜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據說踩高蹺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關於踩高蹺的來曆,民間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有一次出使鄰國,鄰國國君笑他身材矮小。於是晏嬰就裝了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
而後,晏嬰又借題發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了一番,使得他們很是狼狽。從此,踩高蹺活動流傳至民間。
此外,民間還有一種傳說,把踩高蹺與同貪官汙吏作鬥爭聯係在一起。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裏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都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穀豐登。
不料,後來來了一個貪官,把這看作是一個發財的機會,於是規定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掛吊橋。但仍難不住聰明的人們,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牆、過護城河,繼續歡度春節,樂此不疲。
(三)劃旱船紀念大禹治水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係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麵跑,一麵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作為搭檔表演。他則多半扮成醜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四)未婚男女物色對象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
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民間有關元宵節的習俗、諺語相當多,其中偷俗是比較特別和有趣的。傳說未婚男女在元宵夜“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跳菜股娶好某、偷老古得好某”。新婚婦女或是結婚婦人如果想要生男得子,則可在元宵夜“偷竹籬得男兒”,或是在元宵節當天前往寺廟“棱燈腳,阮尪年底做阿爸”。
歐陽修寫道: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寫道: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都是描述元宵夜的情景。
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是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是在元宵定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我國的“情人節”。
(五)為武財神寒單暖身
元宵節炸寒單的習俗,在台東縣已經延續很久了。相傳,寒單是武財神,因為怕冷,所以在出巡的時候喜歡民眾燃放炮仗煙為他暖身。
而店家則相信炮仗煙火炸得愈多,人氣財氣都會愈旺,因此舍得花大錢買炮炸寒單爺。這一習俗則是寄托了人們希望過上富足生活的願望。
(六)鹽水蜂炮請關公
相傳清光緒初年,鹽水鎮因瘟疫肆虐二十餘年,人煙稀少、田園荒蕪。餘存的居民於關帝君祭日,央請關老爺出巡獲得應允。
居民乃於元宵時節,以各種形式虔誠地恭請關公及眾神出巡繞境,沿途並大放煙火爆竹,助其聲威並驅逐邪疫、瘟疫。
從此以後,當地人每年都要恭請關老爺出巡,並競放鞭炮,相沿至今,發展成深具特色的鹽水蜂炮盛會。
鹽水蜂炮活動於入夜後展開,由一頂頂全副武裝的神轎與轎夫,從武廟出發揭開序幕,一直至隔日清晨五六點,整個鹽水市街所見所聞皆是蜂炮。
這些蜂炮中以酬神的炮城最為壯觀,炮城的規模不一,基本都由有數萬枚衝天炮製成。每當神轎來到炮城前,主人拉開紅布點燃蜂炮,頃刻間,萬炮齊放,五彩火花絢麗奪目,是蜂炮夜中最刺激、迷人的時刻。
(七)祈求安康祛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正月十五,但多在正月十六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導,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又稱走橋,江南蘇州一帶稱為“走三橋”。
江南水鄉烏鎮在正月十五有走橋健身、祈福的習俗。元宵節晚上,人們成群結隊,扶老攜幼,提著花燈,在河邊橋上遊走,遠遠望去,煞是壯觀。走橋必須走過至少十座橋,忌走回頭橋,所以開始走時心中必須得有個計劃。
明周用《走百病行》詩寫道:
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
姨姨老老領小姑,攛掇梳妝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
踏穿街頭雙繡履,勝飲醫方二鍾水。
誰家老婦不出門,折足蹣跚曲房裏。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緣。
蘄州艾葉一寸火,隻向他人肉上燃。
關於走百病的習俗,其它典籍也有記載。
在現在的天津,還保留著走百病的習俗。因為是在農曆正月十六進行,當地稱作“溜百病”。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渡橋,稱“渡百厄”。
走百病這一習俗,顯示出了人們祈求平安健康的最基本的生存願望。
(八)養蠶人家逐鼠
逐鼠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來說的。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麵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今年就讓你們的蠶桑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