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兒度除夕,不僅是漢族人民最看重的節日,而且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也慶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且獨具特色,異彩紛呈。
(一)滿族互贈荷包掛紅燈
滿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一致,但滿漢的舊俗不同,滿族年節有特殊的風情。
在春節前,滿族人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福字、掛箋。掛箋是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
滿族人喜戴荷包,在春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的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
三十兒下午和初一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止鬼魅進來。滿族人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的風俗。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
除夕夜分發“神祗”,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於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
在除夕夜,滿族人家家院內豎燈籠杆,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渲染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二)壯族招牛魂打扁擔
壯族人過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製扣肉、粉精肉,製作叉燒肉等。
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和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裕。
在年三十兒晚上,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時,人們敲鑼打鼓,吹簫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族人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兒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這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族人家流傳的一首古諺。
從每年的除夕至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打扁擔是壯族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族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活動,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求豐收的願望。
喜慶佳節的打扁擔活動熱鬧非常。在場上,長形的竹筒和鑼鼓與打扁擔伴奏,圍觀的群眾不時地傳出喝彩聲,節日氣氛特別熱烈。
(三)蒙古族吃新年餅耍嘎拉木
蒙古族人稱春節為“白節”“大年”,是蒙古族人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正月初一。居住在農村、城市、工礦區的蒙古族,過春節的習俗同漢族差不多,但居住在牧區的卻有很多不同的特點。
在春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
除夕之夜要守歲,全家老小都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席地坐在蒙古包中的矮桌周圍。桌上擺著一盤盤香噴噴的肉類、奶食品、糖果、香煙、美酒等食物,有的還要在矮桌上供一張大紙,紙上寫著祖先的名字。
午夜開始飲酒吃年飯,或吃除夕餃子。按規矩,團圓之宴要多吃肉多喝酒,食器要擺得滿滿一席。如吃不完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裏吃喝不盡,年年有餘。
家裏的年輕人,要向長者敬辭歲酒。特別有意思的是全家共吃一塊由酥油、糖、白麵烙成的大圓餅,這叫吃新年餅,每人隻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離,永久團圓,永遠過甜甜蜜蜜的日子。
除夕之夜要耍“嘎拉木”,就是玩羊骨頭,還有說書、唱歌、跳舞,通宵達旦,熱鬧一宿。
按照習俗,過大年要拜年。大年三十兒晚上為辭舊歲,初一早上為迎新年,晚輩給父母和老人叩頭、敬酒、獻哈達,祝老人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老人們擁抱晚輩小孩,並斟上一碗鮮奶,祝願子女們幸福,像牛奶一樣純潔。
(四)佘族吃糍粑埋隔年火種
佘族人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居住在山裏的客人。但文獻記載中,稱佘族為“佘人”,意思指在山裏搭棚而住的人。
佘族人十分重視過春節,從農曆十月開始,就準備糯米釀製過年酒,用糯米、灰堿水做年糕,又叫“糍粑”。吃糍粑是佘族人民過春節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