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這片土地,承載了厚重的人文內涵,留下了有著獨特地域文化特征的長城、魏晉磚壁畫墓及絲綢之路遺跡等文化遺產。

目前,嘉峪關市擁有世界遺產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館藏文物達2107件。

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城墓群已入選“絲綢之路”整體申報世界遺產,甘肅省13處備選點,正在進行“申遺”項目運作。

那麼,麵對如此豐厚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資源,嘉峪關政府又該作何運用,才能達到保護與開發的雙重效果呢?

(一)古城保護

如何保護並發揮嘉峪關古城在構建和諧社會,尤其是構建“和諧文化”中的作用,以雄關命名的這座年輕城市經曆了長期的探索和努力。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當蘭新鐵路設計要經過600餘年曆史的嘉峪關城時,周恩來便指示鐵路要繞道,從而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得以保全。

嘉峪關文物管理機構成立於1973年,魏晉壁畫墓的發現及大規模搶救性發掘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從20世紀80年代起,對嘉峪關關城及其它文物古跡的保護維修從未停止。通過文物工作者及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嘉峪關關城基本恢複了其曆史風貌。

但在這一時期,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路一直處於“死保”階段,沒有真正發揮遺產的文化傳承及對公眾的傳統文化教育功能。遺產保護與公眾的脫節,使遺產保護僅僅成了文物工作者的單打獨鬥,市民對本地文物資源普遍認知和自覺參與保護不夠。因而在這一時期,周邊村民在長城遺址上取土挖沙、破壞文物的案件時有發生,文物部門疲於應付。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嘉峪關市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了破解資源性城市經濟結構單一的發展瓶頸,把嘉峪關市建成鋼鐵、旅遊城市的奮鬥目標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識,文化遺產的保護由此迎來了發展的機遇。

但也麵臨著城市建設、旅遊開發、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麵的共同挑戰。如何正確的處理經濟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問題,使兩者和諧健康發展,相互促進,發揮遺產的文化構築作用,嘉峪關市的探索和嚐試給出了有益的答案。

從1998年至2002年,嘉峪關市經過充分規劃論證,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的前提下,發掘文化遺產資源,先後依托“萬裏長城——嘉峪關”,多渠道融資在其核心區以外開發建成嘉峪關文物景區。

2003年9月28日,依托明代長城西端起點討賴河墩,利用國債資金建成長城第一墩文物景區。2004年4月28日,文物部門完成嘉峪關關城內遊擊將軍府的原樣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