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確處理“灰色情緒”的措施
1.學校要加強就業指導,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找到合適的人生坐標。擇業的過程實際上是社會學、心理學、公共關係學、信息學等多個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過程。學生對擇業缺乏正確的認識,還停留在找到工資高、待遇好的工作,才能實現自身價值這樣的高度,不願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工作。學校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成就觀,樹立現代就業觀,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人生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學曆的高低和從事何種社會職業,而在於不斷開拓進取和為社會作出貢獻。不管幹何種工作,隻要勤於探索、不斷努力,就能有所作為。另外,學校應積極為學生順利實現就業進行有關教育、引導、谘詢、訓練和服務等工作,並充分利用假期讓學生直接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達到一專多能的目的,增強擇業自信心。
2.轉變教育觀念,加強思想素質教育。首先,教師應樹立多類型、多層次的人才觀念,樹立社會需求、學生需求就是教師天職的教育觀。廣大教師應愛崗敬業,深入探討教育教學新路,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水平,以適應新時期下教書育人的需要。輔導員更應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對學生中的一些傾向性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其次,在學生中加強思想素質教育。思想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的靈魂教育、做人的教育,思想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服務於人民、忠誠於人民的精神,以及不怕吃苦、正直無私的優良品質。
3.適時對學生加強心理素質教育。麵向21世紀,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德智體全麵發展,而且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時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有助於大學生了解自身發展規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興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個性。針對當前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的情況,學校要適當開展挫折教育,使學生克服自身的缺點,正確理解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
4.加強專業素質教育,提高教學管理水平。首先,高等院校應以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為出發點,以突出實踐訓練為立足點,以培養一專多能的市場型、技術型人才為目標,重新構建起新的課程體係。即對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各學科教學順序、各課程教學時間和講授重點等,要根據專業需求和培養時間進行重新修訂和調整,使之更趨向科學合理,以適應社會需要。其次,必須加強不同專業之間的溝通與整合,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專業應用和專業開發的素質,不斷提高學生適應職業崗位變遷的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既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又有操作、調試、維修技術含量較高的現代設備的能力,成為手腦並用、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複合技術型人才,以適應社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