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上來就和學生討論郊外野餐該如何分東西,學生很容易拋開束縛,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在整節課中,教師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習者,與學生一起活動、討論,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彼此平等交流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一種雙向互動的“對話情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闡述自己的觀點,對於學生的回答予以鼓勵,對正確的回答更是要多加讚賞。這些有利於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整個課堂人性化。
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努力構建平等的師生關係,學生沒有了學習的負擔,沒有了對老師的敬畏,輕鬆自然地投入到探索、學習中,思維也變得順暢,這樣學生學得快樂,老師教得輕鬆。
三、以操作交流為途徑,共享互動成果
現代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和親身體驗與實踐,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主動的學習者和積極的探索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自己動手,互相交流,以期獲得學習成果。
在《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很多操作交流的環節,如:教師給學生準備一根20厘米的線,長方形紙、圓形紙、其他軸對稱圖形各一個,讓學生動手找出1/2,在折、塗、寫、說中積極動腦探索,在直觀操作中交流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教師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經曆探索新知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全麵而完善的知識。又如,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學生動手在圓形紙上折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借助圓形紙片,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探索得到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學生通過操作後的交流,使自己的語言表述更完整。
在《認識幾分之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交流: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師生交流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了解別人的觀點,在交流中探索問題、發現規律、解決問題。同時,在交流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在實質性的討論中運用所學知識表達觀點,質疑不同見解。這種“傾聽”,是雙方共同在場、共同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分享的關係。通過“師生互動”基礎上的“生生互動”的加強,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教與學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和諧,充分體現“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為主的數學學習方式。
構建互動共享的數學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主人,讓教師成為學生的引路人,讓數學課堂成為師生共同譜寫的篇章。我將在漫長的教學路上,做好引路人,讓學生學到學習方法,學會與人交流互動。我們要為學生創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