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閱讀過程是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拿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時,閱讀思維活動就開始了,他會對這本書或這篇文章進行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進行的內驅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對文本深層次的思考和體驗。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如教學《草原》一課時,課前可播放讚美草原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然後根據課文內容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圖片,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草原的景物美時,抓住重點句子,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對於文中的重點詞語如“渲染”、“勾勒”,可以出示國畫圖片,通過畫麵比較,讓學生欣賞小丘線條柔和的形態美。在學生充分理解詞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誦讀,讀出“高歌一曲”時的激情,讀出“低吟小詩”時的陶醉,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後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後麵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蒙古人民的熱情,最後想象主客離別時的感人畫麵。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小學生的知識水平、認識水平有限,他們思考問題往往停留在表麵,所以老師要進行正確引導。比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我就問學生:“父親拿桃子、蘋果、石榴和花生作比較,是說桃子、蘋果、石榴不好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知道父親並不是說桃子、蘋果、石榴不好,而是教育孩子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立身處世,應該怎樣做人。很明顯,父親希望他的孩子們要做落花生那樣的人,不向世人炫耀,謙遜低調,做一個有用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外表美是轉瞬即逝的,隻有內在美才是持久永恒的。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想象,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挖掘已經進行了36小時,這位父親始終一無所獲,這位深愛兒子的父親會對心愛的寶貝說些什麼呢?請你將淚水凝聚在筆端,展開想象,寫在書頁的空白處”,這一問題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父親要救兒子的急切心理及對兒子深深的父愛。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多角度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豐富的思維內涵,引導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使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蘇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02).
[2]胡誌宏.淺談語文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0(17).
[3]王培菊.閱讀教學必須摒棄繁瑣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