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朗讀,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
“讀得熟,則不待其說,自曉其義也。故書不厭百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東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強調誦讀是符合認識規律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是這個意思。可見反複朗讀,能夠幫助領會文章要旨。大聲朗讀,口熟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教學中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學生在反複朗讀中逐步弄清其義,效果比教師指點要強。
6.作文教學要感悟生活,獲取素材
感悟生活是使寫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首先要時時在意,處處留心,逐漸磨礪出能發現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於問為什麼。倘若多問幾個“為什麼”,就往往能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蘊含的思想和哲理漸漸顯露。例如下列問題:這是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產生這事情?這事情能表現人物的什麼思想感情?事情的性質是什麼?這事情將有什麼樣的結果?……還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義。社會現象、自然生態,大都蘊含一種哲理、一種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時間如流水一去不複返;看到飄落的花瓣,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看到螞蟻運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鬧,就想到“天真”、“可愛”等,要及時定格對生活的感悟。寫日記、周記,作劄記可以逐漸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將自己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可以大大提高作文水平。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全景式地掃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內容就越豐富,作文和生活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國家教育部新頒行的《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作文教學要重視生活,從生活出發,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動有趣的事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引導學生寫真實的事情,力求寫實,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期待高效的語文教育方式,雖然學習了很多先進的理論,但理論水平依然還很低。在此我隻是結合自身教學經曆談了一些看法。我們真誠希望,教改不是走形式,不僅僅局限於教室,不是在書山題海中感受成長的痛楚,而是要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