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2009年,我們迎來了充滿新挑戰、新期待、新希望的2010年。
新的一年,我們期待什麼?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我們期待進一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鞏固經濟回升的基礎,切實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麵平穩較快地發展。
早在製訂第九個五年計劃的時候,中央就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三個五年計劃實施過去,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至今乏善可陳。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反而進一步強化了經濟結構的失衡,使一些產業產能嚴重過剩。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必然以追求經濟總量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任務,以上重化工業項目和熱衷於批租土地為主要途徑,以行政推動和行政幹預為主要手段。其結果必定大大削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放鬆致力於技術創新和提高效益的努力,造成煤電油運及其他資源的高度緊張,進一步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首先要求政府管理體製的改革,實現政府的轉型。隻有轉變政府的行政職能,規範政府的行政行為,加強社會自治,轉化行政權力,才能形成一個穩定而完善的政府權力作用的製度框架,盡量減少對經濟的不當幹預,讓經濟主體在市場的作用下,完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新的一年,我們正是期待政府對經濟的良政與善治,把功夫切實用在調結構、提效益、促轉型上來。
2010年,是落實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重要一年。四中全會坦承黨內存在不少嚴重問題,如跑官要官、買官賣官,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的腐敗,基層黨組織脫離群眾、弄虛作假、奢靡享樂等。中央也一再告誡全黨:“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期待,新的一年能進一步推動政治體製改革,突出社會體製改革,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盡快改變一些地方“政怠宦成”的局麵。
實踐表明,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民主集中製的政治框架下,網絡民主能起到製度補充和製度修複的重要作用。信息時代就是網絡民主的時代。通過互聯網,幫助政府了解真實的社情民意,還原社會真實的矛盾構成,幫助中央製衡地方,揭露和切割基層無良官員。古人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廣大領導幹部的言行處在公眾的視野之內,並隨時可能通過互聯網公諸於眾。互聯網真正實現了讓公民能夠對公共領域中的所有人物、關鍵領域、重點部位進行“全天候”監督。3.38億網民用鼠標“投票”正是未來全民普選的先期嚐試。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營造黨內不同意見平等討論的環境,鼓勵和保護黨員講真話、講心裏話。”新的一年我們期待在全黨提倡獨立思考、敢講真話的精神,允許發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營造一種包容和寬鬆的環境。各級領導要有聽取逆耳之言的雅量,能夠包容不同觀點和意見,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對發揚黨內民主至關重要。開放,是網絡社會的生命所在。對待網絡民主,不能采用封閉的視野、僵化的思維和單純強製的管理方式,一定要有全球的視野,開放兼容的思想觀念,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隻有善於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近年,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帶頭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帶動了各級政府和官員大興網絡問政之風。安徽省委書記深有體會地說,領導幹部上網也是一種現代社會的“微服私訪”,網民所提個人意見,不管是粗言、苦藥,還是牢騷、怪話,都能為決策提供有益參考。這話說得好啊!我們期待,這種網絡問政不要停留在簡單呼應網友的某些利益訴求上,而要真正從網絡問政中認識到公共利益所在,政府如何對待不同利益的訴求,從而做出正確的公共決策。這樣,才能把網絡的參與民主同協商民主、代議製民主結合起來,把黨內民主同社會民主結合起來,開拓出民主政治生活春色滿園的新局麵。
總之,良政與善治,就是執政黨、政府與廣大公民協調合作、同心協力,對社會公共生活實施科學、依法、民主的管理,以保證公民獲取公共利益最大化。這是我們深化經濟體製改革,推進政治體製改革,突出社會體製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跨進2010年,推進良政與善治,正是我們最大的期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