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歐洲,人類曆史上第二次血腥戰場,在這裏開始。
歐洲大陸的東麵,蘇聯人民艱難地與德國法西斯的軍隊進行英勇的防禦作戰,損失慘重,斯大林首次提出在歐洲大陸西麵開辟新的戰場,形成對法西斯軍隊的腹背夾擊之勢。
日本人轟炸珍珠港,終於激起了美國人加入戰爭的決心,但在美國人的戰爭經驗與實力還不足以主宰戰爭的時候,英國人的意見顯得十分重要,雖然美國人極不情願。
一、我們一定要回來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二個年頭,法西斯的禍水在歐洲大地無限蔓延。夏天,這股禍水衝擊到英吉利海峽。英國這個往昔的巨人,在這股洶湧而來的禍水麵前,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匆忙中讓幾十萬駐法軍隊海上突圍,從敦刻爾克返回英國。
幾天之後,法國投降。此時,回首西望,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國,那些想作壁上觀的孤立主義者,正搖唇鼓舌發起一場“美國絕不參戰”的運動。遙看東方,蘇聯靠外交上的縱橫捭闔,使自己在日益險惡的國際環境中,還暫時脫身於戰爭之外。近看大陸,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軍,挾勝利之餘威,正調兵遣將,準備向英國最後一擊;意大利也向英國宣戰,趁火打劫,在英國的屬地大肆擴張,幾乎把英軍趕出北非和地中海;西班牙佛朗哥的軍隊雖還沒有公開與法西斯沆瀣一氣,但也把軍隊開進丹吉爾國際共管區,企圖用大炮封鎖並控製直布羅陀海峽,想在英國的地中海航線上卡上鏈索……
現在,直接與德國法西斯軍隊抗衡的隻有英國了。他們從來沒有感到這樣孤單,如此孤立無援。算算家當:在英倫三島的陸軍中,除了步槍以外,其它武器什麼也沒有;海防線上,幾乎沒有任何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彈藥。有一次,首相丘吉爾巡視多佛爾的聖馬利加特灣的海灘時,守備旅長彙報道,他這個旅守衛的海岸線長達四五英裏,而且是極其重要的直接麵對英吉利海峽的岸段,但是,他隻有3門反坦克炮,每門炮隻有6發炮彈。事實上,當時全國各種類型的野炮不足500門,坦克不到200輛。難怪希特勒口出狂言:“英國的末日已經到了。”
在這危急時刻,英國人民沒有被壓倒,丘吉爾於1940年6月4日發表了英國人將決心戰鬥到底的著名講演:
“歐洲大片的土地和許多古老著名的國家,即使已經陷入秘密警察和納粹統治的種種罪惡機關的魔掌,我們也毫不動搖,毫不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越來越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防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是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的一切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英國人不僅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幹的。在英倫三島、在南歐、在北非、在大西洋,與德國軍隊展開浴血戰鬥。英國人也沒有忘記在當年五六月間被趕出去的西歐大陸。
1940年6月的第三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英國的幾十名步兵乘救生艇在法國海岸登陸。他們偷襲成功,殺死了幾個放哨執勤的德國衛兵,爆炸了幾處運輸設施,放火燒掉了一座軍需品倉庫,然後揚長而去。盡管英國本身危在旦夕,英國人還是認準這一條:歐洲大陸,我們一定要回來。
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把幾十萬部隊通過海峽運到敵人重兵防守的西歐大陸,是一項巨大的係統工程。既要有堅定的決心、強大的實力;還要有正確戰略、周密計劃。客觀上講,第二戰場的開辟需要時日;再加之人為幹擾的主觀因素,使之更為曲折複雜。
1941年6月22日清晨。
蘇德戰爭爆發。
希特勒企圖用閃電戰術打敗蘇聯,進行了不宣而戰的突然襲擊。在蘇聯人民正浴血戰鬥中,英國人宣布“我們要給予俄國和俄國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英蘇結盟。英國人在對抗希特勒的鬥爭中又增加了一個強有力的夥伴。這個夥伴是希特勒送來的。
據說英國首相丘吉爾當時十分關注德國和蘇聯的關係問題,當他得知德國正在蘇聯邊界一帶集結軍隊時,欣喜若狂。認為德國進攻蘇聯已勢所必然、指日可待。6月22日是星期日,按丘吉爾的慣例,周末都是在離倫敦一小時車程的索克斯渡過,這次也不例外。頭一天到索克斯之後,洗過澡,看完隨身電影師帶來的影片之後,心情舒暢;又與隨行而來的艾登等人海闊天空地聊上一頓。同來的美國大使懷南特捎來了羅斯福總統的口信,“支持首相歡迎俄國作為盟國的任何聲明”。之後,丘吉爾滿身輕鬆進入自已的臥室休息了。淩晨4時,從倫敦外交部打來的電話叫醒了丘吉爾隨身秘書科爾維爾,報告說德軍已經越過蘇聯邊境,發動大規模進攻。此時丘吉爾仍在夢鄉,他曾要求手下工作人員,除非發生德國人入侵英國,否則不要在8點鍾前叫醒他。所以到8點時,丘吉爾才得知蘇德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