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連載
作者:熊宗仁
何應欽,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國民黨一級上將,擔任過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司令部總參謀長、軍政部長等要職,是黃埔係裏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本文作者熊宗仁,著名曆史學家。本刊從2010年一期起,連載熊氏所著長篇《一級上將何應欽》,以饗讀者。
十七 建殊勳反被入壁奪符 遭丁憂忍痛戴罪圖功
(一)
1927年8月31日淩晨5時,孫傳芳勞軍組織反攻,其勢之猛,不亞於昨日南京政府之軍。自晨至午,何應欽等均在第一線督戰,漸將孫軍逼至長江南岸,實行包圍殲滅。孫傳芳慌忙登上小汽艇逃命,孫軍已無力組織抵抗。到下午2時,未及渡江的孫部官兵,被俘者達4萬餘人。孫軍渡江的六七萬人,僅極少數逃脫,被寧方俘虜的師、旅長達數十人。這便是何應欽又一次引以為自豪的“龍潭之役”。
勝利的當天,何應欽即向在溪口的蔣介石報捷,但對自己一度想棄南京之舉羞於啟齒,委婉以“殊深內疚”作遁詞,卻也能看出他在蔣介石麵前是不敢放肆吹牛的。
蔣介石評論龍潭之役時曾說:“此役關係首都之安危,革命之成敗,在國民革命軍戰史上實占重要地位;而戰鬥之激烈,可與棉湖、鬆口、汀泗橋、武昌、南昌諸役相埒,或且過之。各將領深知此役關係之重大,均能奮不顧身,何、李、白三總指揮之果毅殺敵,夏師長之督攻黃龍山,劉峙師長之頭部受傷,衛立煌師長之落水不顧,仍行指揮,均能表現軍人奮鬥精神也。痛定思痛,此後吾黨同誌,亟宜團結,勿予人隙,已毫無疑問矣。”蔣的評論,除了褒揚他的嫡係第一軍之外,意在敲打何應欽等,“亟宜團結,勿予人隙”。而對桂係在龍潭之役中的作用,也不能不有所提及。為了表彰何應欽在龍潭之役中的殊勳,1927年9月中旬,南京國民政府特頒贈一麵繡有“捍衛黨國”四字的獎旗給他。
在蔣介石下野之後,黃埔係與桂係並肩戰鬥,取得龍潭之役勝利,證明了沒有蔣介石的掣肘,諸事反而會好。誠如李宗仁的幕僚程思遠指出:“第一,表明在蔣介石下野之後,軍中失了一個統帥,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三人平起平坐,誰也不能指揮誰,但他們以大局為重,開誠相見,團結戰鬥,這是曆史上所罕見的一件事。第二,第一軍是蔣介石自己訓練出來的嫡係子弟兵,在蔣氏下野後,它的戰鬥力並未減退,且受白崇禧指揮,與第七軍並肩戰鬥,極為難得。”而與何應欽關係密切的部將韓文源則謂:“綜合是役勝利之原因,皆由於何將軍對於第一軍建立了堅強之互信,故不為誤傳而移動,未使第七軍產生疑懼。其次則為何將軍之真誠本性,謙讓為懷,使李宗仁毫不懷疑,放心合作。”由此而產生的何應欽與桂係合作,將不利於蔣介石,何應欽離開蔣介石,也能指揮黃埔係之類的言傳,更引起了蔣介石的疑懼。何應欽之禍,也又因此而起。
(二)
龍潭之役後,早忘卻了與蔣下野有關的芥蒂枝蔓,何應欽乘勝興起,與李宗仁、白崇禧協力,以一、三兩路軍之一部渡江,對孫軍實施戰略追擊。孫傳芳化裝成潰兵,狼狽向徐州逃竄。追擊的寧方軍隊,分為左、中、右三翼,分向淮安、揚州、鹽城及津浦路沿線疾進。
9月20日,蔣介石在幾乎一致請其複職的呼聲中,發表了《告黃埔同學書》。其中的斥責之聲,雖泛指黃埔係,而實際上是猛烈敲打指揮黃埔係替蔣效力的何應欽。蔣說:“現在我們已不能再諱言失敗了。我們更不能把失敗的責任專歸於他人而寬恕了自己。我們同學應當一致反省,何以一往無前的勝利中會造成不可挽救的失敗呢?第一個重大的原因,當然是全體同學意誌不能統一,精神不能團結,不顧團體的重要,隻逞私人的意氣,同室操戈,自相殘殺,這是我們最不幸的一點……清黨難,清心更難。”何應欽如果思路敏捷、輻射麵寬,就能嗅出蔣介石這番話語的弦外之音,亟謀亡羊補牢,或許蔣的火氣能消減一些。但他的迂緩遲鈍、意氣未盡,使他忘了在權力角逐中,修補與蔣的“政治”關係,遠比軍事上去建功立業更其重要的簡單道理。
10月7日,軍事委員會決定西征討唐與北伐奉張雙管齊下,將各軍分為五路,以何應欽所統轄的第一、九、三十二等三軍為第一路軍,分別由劉峙、顧祝同、錢大鈞任軍長,何應欽專任第一路軍總指揮,與白崇禧的第二路軍配合,共同北伐。到10月31日,原第三路軍之第三十三軍、第二路軍之第四十軍及新編第十軍統歸入何應欽之第一路軍。
在此前後,張靜江、吳稚暉等人尚為李、白所尊重,為排擠桂係,發表所謂“分治合作”的建議,向李、白及何應欽遊說。其大意是把蘇、浙、皖、贛、閩、鄂、湘、桂、粵等九省劃作四個區域,名義上仍推蔣作領袖,實際上以蘇、浙、皖歸蔣直接統治;以贛、閩歸何應欽;以鄂、湘、桂歸李、白;而以廣東給李濟深。“彼此各治一方,開誠合作,以完成北伐任務,達到國家的統一”。何應欽和李宗仁都認為可以。張靜江等派曾擴情攜專函赴日本麵蔣請示,蔣大悅,複函稱:“隻要敬之聽我的話,可同我一起,不必分開。”蔣的如意算盤是,如果能實行“分治合作”,桂係勢力就得離開長江下遊,何應欽的也就是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裏也就沒有桂係的立足之地了。
11月5日,第一路軍從津浦路及懷遠方麵向北洋軍攻擊。40天中,連克滁州、明光、蚌埠、宿遷等地,於12月16日再度克複徐州,張宗昌倉皇逃遁。而西征軍已於11月15日攻克武漢,唐生智先於11日以“休息”為名,宣布下野,流亡日本。
北伐、西征節節勝利之時,蔣介石見南京國民政府前景光明大放,並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於11月10日遊日歸來,一麵緊張籌備與宋美齡舉行婚禮,一麵積極進行複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