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大臣們沒想到的是,宰相既沒有選中跟他一派的官員大臣,也沒有去選支持他的大臣,最後隻選了反對派的一列中的大臣。
其實早先魏宰相上任之際,開始著手解決繁複的政治利弊的時候,底下就有一些小反對派係列一直對魏宰相旁敲側擊:同意與陳國聯盟進攻明國,所有大臣都默許和認可這些計策,而反對派的卻委婉地反駁魏宰相的計策,決議與明國聯盟攻打陳國;每年給陳國進貢的金桔百兩和血燕半斤,反對派又一次委婉地反駁,稟明血燕在羙國太稀少,每年產量隻有為數不多的十幾個,沒有辦法在一年內進貢血燕半斤給陳國;羙國把公主嫁給陳國,反對派這回極力反對宰相的說法,認為我羙國的泱泱大國豈能在陳國眼皮底下軟弱到這程度,人家陳國要什麼,咱就給什麼,這也太不劃算,我不同意!
盡管反對派的反對呼聲極高,但掌握羙國政權的就隻有握在魏宰相的手裏,所以他們反駁都無效,就連皇帝也奈何不了,最後這些宰相的“策略法”一一都實現了。
魏宰相選中了反對派一係中的最高中央官員——太傅。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於專製統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是皇帝統治四方的高級代言人。
這位太傅姓王名舟,曾經是衛涇當太子時的老師,衛涇當了皇帝之後,為了表達恩師之情,升王舟為太傅。
王舟盡管位職三公之首,無人匹及,但他頭上多了一個最大的障礙——宰相。
如今宰相輔佐皇帝左右,在處理政務上就如同垂簾聽政了,哪怕王舟的大官再大,也抵不過宰相左右。
就拿他屢次委婉反駁宰相各種言行和策略時,就沒能動搖過宰相的決定,哪怕再大的反抗,最後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王舟太傅的職位在羙國徹底變得徒有虛名了。
現在被宰相一指點名,王舟也嚇了一跳,他哪裏會想到宰相這次為皇帝選皇後的名分居然落在王家的頭上。
宰相這麼做,王舟想不通到底他是有意還是無意,幾年來,從魏寥成為宰相那時候起,王舟一直扮演反派的角色,兩人雖然在政治上各有分歧,但在朝堂下麵沒發生任何的糾紛,他們都純屬為羙國的政治利益而獻身,根本不存在私仇。
事實果真如此嗎?
魏宰相這一決定皇後人選,在朝堂上可謂軒然大波,眾臣紛紛議論宰相和太傅的關係,不知這兩派在一塊是敵還是友,即便猜測種種,這一刻已經變為了事實。
論背景和家世,非王太傅莫屬了,這一切的皇後人選已經無可厚非了。
看來宰相的眼光還挺獨到的,眾臣對宰相的大度刮目相看了,他雖定了反對派一係的大臣家的成為未來皇後人選,但他的做法受到了朝堂的一致讚賞,認為魏寥不計前嫌為羙國選了既有背景又有家世的皇後,可見魏寥宰相是真心為羙國作出巨大的貢獻。
當然皇帝無法否決,這畢竟是國家大事,非他皇帝一已私情決定自己的終生了,雖然在他心裏認為他最寵愛的王昭儀為自己的正妻,可是王昭儀一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當官的父母,又是出身卑微的宮女;二她沒有為皇帝生一兒半女;三她更不是朝臣和宰相目中的最佳人選,所以衛涇隻能默不作聲地被朝臣和魏宰相布置自己的婚姻,雖沒有自由決定權利,也無力反抗魏宰相和朝臣。
皇後人選定下之後,後宮的兩位妾侍就不淡定了,王昭儀和宋娘子得知消息後都找皇帝哭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