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給的結論就是第一為了龍門日後能獲得一個相對安穩的發展時間,另一個就是不需要用兵士們的命去換那些人的,不值當。所以他的戰術就是,能用炮打的,絕不出城。所以結果可想而知,蕭銑的人馬還沒有見到一個龍門城的兵士的影子,就被城牆上的天雷炮轟了個七葷八素,本來有三千多人,兩輪炮擊下來還有一戰之力的隻剩下不到八百人了。
顯然這樣的戰鬥結果是空前驚人的,就連先一步趕到南門的秦瓊都有些震驚。李向上到城樓往城外一看,他自己都有些害怕。城外的蕭銑人馬亂糟糟的到處都是,靠近城門的地方一堆堆死屍,還有許多依舊燃燒著的枯草,空氣中飄過的都是惡心的味道。
李向沒有親眼看到炮兵是怎麼打仗的,但從兩眼放光的尤俊達口中得到了答案。在南門城牆上的炮兵放的並不是開花彈,而是火焰彈。顧名思義,打出去的炮彈一落地就爆炸著火。
這個火焰彈還和後世的燃燒彈不同,火焰彈用的是白磷,這是研究院在實驗出可以一下就劃著的火柴後,突發奇想設計出來的。一開始因為白磷的燃點太低失敗了多次,後來還是李向去視察了一次提出了改造建議後才試製成功的。沒想到這次對付蕭銑人馬居然就用上了。
一支三千多人的隊伍,眨眼間就減員到八百多人,甚至連敵人的臉麵都沒有看清楚,這讓這支隊伍的幾個主官非常鬱悶,同時也非常害怕。
他們的身份李向派出去的人查清楚了,是蕭銑雇傭的江南水匪和山賊組成的。但暗影傳來的消息和陰陽門從將來送來的信息都確認這支隊伍不簡單。名義上是土匪,實際上是蕭銑多年建立起來的一直正規軍,隻不過以山賊的身份進行掩飾。
這支隊伍的領軍將領有三人,相對於主將張達,副將耿忠兩人,李向更加在意的是另一位將領,也是這支隊伍的偏將,叫林士弘。
也許這個人並不怎麼出名,但對於李向來說對他還真的了解很多,這要歸功於李向上一世一個好哥們兒。這為哥們兒老家是江西鄱陽的,李向跟著去過一次鄱陽,當地很多名勝古跡居然都有林士弘這個名字出現,而且傳說中也有關於這個人的一部分。最關鍵的是這哥們兒也姓林,在族譜上居然和林士弘有親戚關係。
林士弘是什麼人?後世研究的不多,但在鄱陽本地的傳說卻很多。總體而言,這是一個類似於項羽、陳友諒的人物。
項羽不用說,大業未成,自刎烏江。陳友諒可是朱元璋建立大明時最難對付的一股勢力,要不是天時站在朱元璋一邊的話,還真不一定是陳友諒當皇帝呢。林士弘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史書中林士弘是反隋大軍中的一員,最輝煌時曾經在鄱陽湖中三戰隋朝軍隊而大勝,還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百姓們稱他為“南越王”。在林士弘的鬥爭生涯中,曾經不止一次處在失敗的邊緣,可林士弘卻每次都硬生生的又活了過來。並且頑強的將反叛大業堅持到了武德五年(622年),也就是李淵稱帝五年後,他才鬱鬱而終。
可以這樣說,林士弘的後半生就是反抗的後半生。
他是個農民,他的反抗被後世定義為農民起義,但和其他的隋末反賊不一樣的是,他是純粹的為了反抗而反抗的,而其他反王們大多數到了後來都是為了更好的享受,或者換句話說叫做當皇帝。
多少懂些曆史的人都清楚農民起義到了最後一般都是會發展成為新興地主階級的,這是必然的,但是林士弘這裏卻沒有這樣。他一直都在關注著老百姓的生活,從來沒有禍害過百姓,這就是為什麼他會在百姓心中留下好名聲的原因,也是千年後還能流傳著那麼多故事的緣故。
李向清楚他,所以也很不解他為什麼會在蕭銑手下。
所以看到城外蕭銑人馬的慘狀,李向便下令派人去了解一下蕭銑人馬的傷亡情況,最好是能夠看看這個林士弘是否還活著。
李向今天的表現很奇怪,西城打了幾炮,李向關心的卻是李建成的死活,到了南城了,卻又關心這個林士弘的生死,這叫身邊人都不是很理解。當然這些人跟著李向時間長了,也知道自家這個小都尉是個什麼脾氣,偶爾抽抽風也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