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特殊的,比如洛口倉倉守這個七品文官就必須經過吏部,因為糧食是國家命脈,所以這個官職就要掌握在朝廷手中。
當然這樣的製度放在後世就有些不倫不類了,但隋朝時還真的沒有多少問題,原因就在於這時候很多低級官吏的任命不掌握在吏部,也不是隨便任由那些地方衙門可以左右的,因為還有一股看不到的勢力在控製,這股勢力叫做世家。
對,就是世家,很多世家大族不但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更多的是在天下那些大大小小的郡縣中。世家的族長就像一個巨大的蜘蛛,家中那些重要的子弟就是一個個蛛網上的節點,通過這些節點,世家大族可以輕易的控製一郡甚至幾郡之地,包括人事任免。
楊堅當時製定這樣的人事製度時也是給世家一點兒好處,算是一種妥協或者交換,讓他們不至於來全力對付皇帝。可是到了楊廣手中的時候,事情就變得複雜起來。
因為楊廣非常痛恨世家大族,他通過三征高句麗來削弱北方世家在軍隊中的勢力,可惜三次都失敗了,世家也被他逼到了絕地,那麼反撲就是一定的了。
所以楊廣後期很多郡縣的低級官吏根本就是各大世家自己任命的,後來連朝廷都不上報了,到了楊廣末年,他自己都不知道治下到底有多少個郡縣的縣令是他能夠控製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各地的起義風起雲湧,許多郡縣的官員不是被叛軍殺死了,就是在叛軍來的時候開城投降了,這樣一來,朝廷根本就不知道那些縣令是自己人,那些是叛軍的人。後來索性隻要一郡一縣被叛軍攻打過,那這裏的縣令郡守就都被朝廷的人直接替換了,不管他是死了還是降了,甚至根本就沒有見過叛軍,反正當場就撤職了。
弄來弄去,朝廷越來越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低級官吏在管理著最基層的郡縣了。
像李義這樣任免幾個守城的將軍,那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都不用往朝廷上報的。還有就是尚青山這四人說走就走,連軍隊長官都不用去見一麵的,在軍中也比比皆是。
說了這麼多,尚青山還要繼續,秦瓊忽然想到自己這次的事情比較著忙,連忙止住了尚青山,直接道:“青山兄弟,這些話咱們以後再說,哥哥現在有要事要辦,趕緊帶我去見李大人吧。”
尚青山一拍腦袋笑罵道:“你看我連哥哥的大事都忘記了,這就帶哥哥去見縣令。”
然後吩咐自己手下趕緊照顧好秦瓊的幾個手下,他親自帶著秦瓊便往縣衙而去。
李義坐在書房裏,手裏拿著一本農書看的津津有味。這本書是李向口頭述說,經過有經驗的老農講解,最後由龍門書院的先生們記錄下來,整理出來的最新版的農書,比起朝廷發下來的那些早已過時的農書要好上幾百倍。
書中不但記錄了如何種地的方法,更是把如何選種,如何施肥,什麼時候莊稼什麼樣子,遇到天災時該如何預防和治理等等都一一列舉了出來。難能可貴的還有許多不傳之秘,比如溫室大棚這種神仙做法也記錄在了書中。
李義對自己兒子的本事那是相當的信任,今年開春後,就是根據書中的方法開始播種的,整個孟津的農戶都被他強製執行了,甚至以他縣令的名義和農戶們簽訂了字據,如果按照他的方法秋收時達不到效果,那麼所有農戶的糧食都由官府來處,而且還不收任何費用。
農戶們都是淳樸善良的人,李義在孟津做的事情有口皆碑,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看到縣太爺都立了字據了,也不再猶豫,按照衙門的意思種地吧。
這不剛剛沒過幾天,農戶們就三三兩兩的來縣衙感謝他這個縣令來了,說自家地裏的莊稼長的多好多好,看著就比往年要好的多,幸虧聽了縣太爺的話,要不然今年不知要少收多少糧食呢。
李義什麼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曆啊,望著絡繹不絕前來感謝他的百姓,他心中那股自豪之氣油然而生,忽然覺得前段時間受的那些苦那些累實在是太值了。
坐在那裏看著書,不由的就想起這些場景,自己的嘴角還自然的翹了翹。正在這時就聽到門外一陣吵吵,聽聲音是自己新收的那兩個護衛頭領,正要發問,門就被敲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