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口倉中的糧食並不是隻有李向一個人注意到,早在李向第一次經過這裏的時候,這裏已經有唐國公李淵安插的人在了。
李淵是那種未雨綢繆的人,當年楊堅因為一個李姓當稱王的讖語,差點兒就將他李家一網打盡,好在還算他見機的快,直接跑回了晉陽,這才算是躲過一劫。自從那之後,李淵就開始積蓄自己的力量,當然他一開始隻是為了自保,根本就沒有想過造反這件事情。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神奇,越是不去想的事情,出現的幾率越是大的多。沒想到幾年之後,楊堅莫名其妙的死了,繼位的楊廣短短幾年,便鬧的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眼看著南北朝時的亂世又要來了。
李淵的心思有些活泛了。
要說李淵的性格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和他的那個死去的姨夫楊堅是相像的,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李淵從小實在楊堅身邊耳濡目染的結果。
李淵的祖父、父親都是和楊堅同朝為官的,那時候皇帝還是北周的。等李淵的父親死後,他就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他從小和表哥楊廣一起生活在皇宮中,因為楊堅的皇後要叫他母親一聲大姐。
李淵是親眼看著楊堅怎樣一步步從一個朝臣當上皇帝的,這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是一種奇妙的童年經曆。同樣的,等到楊廣做了皇帝,李淵的心中就有了當年楊堅一樣的想法,是不是老子也能過過做皇帝的癮呢!
私底下想想是不犯法的,所以李淵心中的一絲萌芽漸漸的開始露頭了,正在這個時候楊廣居然開始了對周邊那些鄰國的東征西討。
先是將突厥打的服了軟,又將高昌直接打回了老家,這樣叫楊廣一時間意氣風發,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周邊的外患,便將矛頭指向了東北那塊三個小邦,高句麗、新羅和百濟。
隋朝疆域空前的擴大,也導致了朝廷對龐大疆域失去了有效的控製,在遠離帝都的四方,經常爆發一下小規模的叛亂,當然這些動搖不了隋朝的根基。
為了打擊那些世家大族,消耗他們的勢力,楊廣毅然決然的三征高句麗。在東北的土地上丟下了不下百萬北方兵士性命後,楊廣铩羽而歸。
削弱北方豪門大族勢力的目的是達到了,但也讓隋朝由盛而衰,再也無力去對付出現在各地更多更大的叛亂與造反了。
李淵見證了這一切的發生,他也真正看到了一個強盛的新興國家為什麼會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一個千瘡百孔、民不聊生的戰亂之地。
這次他真的動心了。
造反總是要下本錢的,最少也要有不怕死的膽量。李淵知道這條路隻要踏出一步,就一定是一條不歸路,不成功那就等死好了。
所以雖然目標定下了,但他從未表現出來,甚至連最最親近之人都沒有說過,隻是暗中默默的準備著。
打仗就要有人有兵,有糧,有軍械,有地盤兒。李淵這些都有,但還不夠支撐他去進行一場造反的戰爭。所以李淵開始頂著他唐國公的爵位,培植自己的勢力。
他先是在自己軍隊駐紮的地方平叛,然後將那些造反的百姓全都收到自己麾下,招安了這些人,不斷的訓練,最後培養成自己的兵士。又通過關係,結交朝中重臣,聯絡那些自己的親朋好友,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圈子。
眼看著國家越來越亂了,留給他準備的時間不多了,所以他開始著手囤積糧草。
糧草這種東西說好弄也好弄,說不好弄也不好弄。一般情況下,要是國家需要大批糧草時,一定就是要打仗了。所以李淵的第一批糧草就是用了楊廣給他平叛的名頭,從地方上征集來的。
打那些手裏拿著鋤頭叉子就敢起來造反的農民,李淵根本就不用費事。每次想朝廷請調大批糧草後,隻用去一小部分便可以結束戰鬥,剩下的都被他扣了下來,悄悄吩咐自己的親信運回晉陽秘密基地中。
就這樣連著兩三年的征戰,也叫他存了不少存糧。不顧他很清楚自己要想靠這點兒糧草造反的話,那等於是去送死,所以他還需要更多的糧草。
可惜好景不長,楊廣對他的懷疑越來越重了,後來幹脆就不給他派任務了,隻是給他封了一個太原留守的頭銜,叫他在晉陽守城,這樣他就沒有機會再通過平叛私扣糧草了。於是他就把眼光放到了黃河以北的幾個國家糧倉中了。
要是能把這幾個國家糧倉弄到手,那可是有大大的好處。一方麵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麵也削弱了楊廣的力量,真的到了造反的那一天,楊廣的軍隊連糧食都沒有了,那自己不是要省不少力氣嗎?
說幹就幹!李淵和自己的幾個心腹幕僚研究好了對策,便派出去許多人,分別在各個糧倉中安插了進去。李淵給這些人的任務就是時刻注意朝廷調運軍糧的一舉一動,不用他們做其他的事情,隻要將情報報回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