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問問情況,都沒有人說話,現在說去送死,那就更沒人發言了。好在朝堂上還有幾個楊廣的死忠在,其中第一位的便是靠山王楊林。他是楊廣的親戚,準確的說是楊廣的表兄。
楊林有五六十歲,卻已經須發皆白,但他的兩隻銅鈴眼中卻絲毫看不到一點老去的跡象。楊林武力值頗高,據說曾經和天下第一的宇文成都都能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要知道宇文成都正直年輕,楊林的武功之高可見一斑。
楊林也是剛剛才回到江都的,這些年楊林就沒有在家中好好待上幾天,從一開始楊廣一征高句麗開始,楊林便四處作戰,先是對外敵,然後是國內叛亂,就沒有一天消停的,活脫脫一個隋朝的救火隊員。
前不久楊林又帶著自己的十三太保去了山東,那裏知世郎王薄也是聚眾數十萬造反,周邊的縣城大多都已經陷落。楊林隻帶了不到三千的兵馬前去作戰,居然將王薄的農民軍打的潰不成軍,四散奔逃,王薄帶著自己的嫡係也消失在山東的萬山之中。
楊林的任務就是平叛,但是當他將王薄的叛軍打敗之後,卻看到了山東地麵的蕭條和凋敝,實在是民不聊生,餓殍遍地。楊林是靠山王,是隋朝楊廣當政時除了楊廣的幾個孫子以為最高的王爵了。
而且楊廣也相當信任這個表兄,將兵符直接就給了楊林,他可以憑借兵符節製全國所有的兵馬。
因此楊林並沒有在剿滅叛亂之後便帶兵離開,而是先在叛亂之地尋找原先當地的官員。找了半天,就找到幾個芝麻大小的官兒,一打聽才知道其他那些官吏基本上都已經跟著王薄一起造反了。
楊林也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便當機立斷,從其他沒有被叛軍占領的郡縣調任官吏來管理。找來找去,楊林便想到了他的好友唐璧,也就是唐碧瑩的父親正好在山東當巡防使,於是便一紙調令將唐璧請了過來。
唐璧是知道楊林來山東剿匪的,也很清楚隻要楊林一來,什麼知世郎都是不堪一擊的,可就是沒想到楊林剿匪後沒走,不但沒走,還要將自己調過來管理這些破敗的地方。
唐璧心裏不樂意了,好事情沒我的份兒,這種替人擦屁股的事情就想到我了?唐璧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表麵上答應下來,然後便偷偷的寫好了一封奏折,叫人趕緊快馬送到江都,親自送到楊廣麵前。
奏折中隻字未提對楊林的不滿,相反卻大書特書了楊林如何電光火石間便將知世郎的十萬叛軍打的落荒而逃的。而且還說山東地麵現在已經沒有叛軍了,楊林正在這裏恢複生產,從各地調遣官員,任命官職,當地百姓對楊林是多麼多麼熱愛等等,最後唐璧說道:“百姓隻聞林而不知陛下,臣恐日久百姓懷林之恩而忘陛下之德,特上書陛下決斷。”
最後這句話就要了命了,什麼叫隻知道楊林的恩德,卻忘記了陛下的恩德?這明顯就是告刁狀了。唐璧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他早就知道楊廣是什麼德行了,猜心思一猜一個準。
楊廣對楊林信任,是基於楊林可以帶兵叛亂,又沒有什麼非分之想的。但要是楊林刻意的收買人心的話,楊廣還會信任他嗎?
果不其然,沒過幾天,朝廷的急旨就來了,命楊林帶上他的十三太保速回江都,有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去辦,他手下的那三千多兵馬就留在山東,交由巡防使唐璧統轄。
楊林接旨後就納悶兒了,怎麼陛下這麼急呢,本來還打算在山東再待上一段時間,等這邊的情況穩定了再回朝的,現在看來已經是不可能了,而且楊廣還便想的將自己的兵權剝奪了,這是什麼意思!
楊林百思不得其解,隻好按照聖旨,將兵權交給了唐璧,又拜托唐璧一定要將這裏的百姓治理好,這才帶著十三太保快馬回朝。
唐璧早就預料到了,待楊林一走,唐璧便將三千兵馬打散分到自己的兵馬中,然後拍拍屁股直接回家去了,山東叛亂地區再次陷入無政 府狀態,這又給王薄東山再起創造了條件。
唐璧回了他的地盤上,便派人將裴仁基請了過來。兩人還有些關係的,他們的女兒都嫁給了程咬金那個混球,也因為這層關係,兩家也經常走動。
等裴仁基來了後,唐璧便將楊林的事情和他說了一遍。兩隻老狐狸坐在一起便算計起得失來。他們都清楚楊廣的天下眼看就要不行了,身為大家族的族長都有給家族日後前程尋找出路的責任。
所以商量了半天,最後便有了裴家三嬸去龍門見李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