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的確是李向來到這個時代後見過的最大的城池了,雖說洛陽是都城,但那也是這幾年才興建起來的,更何況楊廣也沒有將洛陽當做真正的都城。
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大道,李向一行人跟著那名管家朝著東大街而去。李向記憶中,後世的襄陽是建在漢水之上的,可進城許久也沒有見到穿城而過的漢水,這時候應該稱作襄水的那條長江支流,不由得有些詫異。
那個管家察言觀色的本領真的不小,李向就一愣神兒的功夫,他便問起李向為何事而愁,李向眼中多少有些吃驚,隨即心中便想到自己身邊還真的缺少這樣的人才啊,然後才說出自己的疑問。
管家一聽隨即給出了解釋,“大人有所不知,您說的襄水穿城而過的是新襄陽城,咱們現在所在的是襄陽舊城。”
“哦?還有新襄陽城?”李向一時間有了些興趣,便繼續發問。
“是的,大人,現在的襄陽城是建於西漢初的舊城,原本襄水也是穿城而過的,在北齊元年的時候,長江發大水,襄水也跟著肆虐,直接倒灌進了襄陽,淹死百姓無數,當時的皇帝為了不讓百姓再受襄水肆虐的苦,便在舊襄陽南三百裏的地方擇地重建襄陽城了,就是大人所說的新襄陽。”管家一板一眼的介紹。
李向一則是懷疑這個管家的身份,這樣的曆史事件,這個管家張口就說,而且說的有板有眼,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個管家能知道的這麼清楚的,二來李向不明白,為什麼襄水肆虐後,怕百姓受災重建襄陽,還要建在襄水之上,那不是等於換湯不換藥嗎?
管家一看李向的眼神,跟著便道:“大概大人覺得新城怎麼還要建在襄水上,這不是多此一舉嗎?”李向真的吃驚了,這個管家連自己心裏是怎麼想的都能猜到,還真是神了。
“其實也不能怪當時的皇帝,本來重建城池對百姓來說是件好事,可惜百姓們一來不願意背井離鄉,而來襄水從古至今在百姓心中就有神水一說。等皇帝的旨意下來說要重建襄城時,百姓們就萬民請願,叫陛下收回成命。”
“就連當時襄城的地方官也跟著百姓一起上書,這下陛下為難了,一來金口玉言,聖旨都下了,怎麼能收回去。二來,百姓們的民意也不能違的,最後朝堂上官員們做出決定,新城還是要建,不過建起的新城也必須有襄水穿城而過,這就是現在的新襄陽了。”
管家真的做到了事無巨細的解釋,聽的李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本來好好的一道政令,就是為了老百姓少受些災難,可最後居然還是建在襄水之上,那要是現在再來一次大的洪災,那百姓還不是一樣的受難?
隨即李向對封建王朝的當局者的認識更加清晰了,不管多麼開明的君王,都逃不過君權神授的影子,就為了一個金口玉言的聖人形象,最後違背初衷,這難道就是真正的為民著想嗎?
不管李向想什麼,這回那個管家再沒有去打擾他,因為麵前聽雨樓已經到了。
站在樓外,李向看著襄陽城中最為豪華的酒樓,不由的點點頭。到底是大酒樓,就是不一般啊。三層高樓,滴水簷層層疊疊,想著四麵八方展開。每高一層,便縮小一塊,呈金字塔狀。重簷歇頂,朱磚碧瓦,奢侈非凡。
二層突出位置一塊大型匾額,鑲嵌大大的三個銅字“聽雨樓”,在日光下熠熠生輝。
門前四根通天朱紅木柱,上邊各有一副對聯。
“座上不乏豪客飲,門前常扶醉人歸”,“潤詩潤畫猶潤顏,聽風聽雨亦聽心”,果然氣派非凡。
管家一到門前,門口的小二便熱情的招呼出來,一看就是常來的貴客。李向跟在小二和管家之後,上到了頂層,一個臨窗的雅間中。
進去一看,沒有見到想象中的那位神秘的主人,便有些不解的望向管家。管家沒有解釋,先是吩咐小二趕快上一桌上等酒席,這才笑眯眯的道:“大人,主家吩咐,大人一路南來,一定辛苦了,待會兒在這裏吃完後,後邊就有休息的客棧,主家已經在那裏包好了十間上房,您和您的手下可以去那裏休息了。”
李向也不客氣,率先坐下,等著那位神秘的主家出現。
誰知道等了半天,菜都上齊了,也沒有見到神秘人出現,李向便有些生氣。這個人還真的好大架子,請人吃飯,菜都上好了,主人還不現身,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