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銑本人極其聰慧,又懂得隱忍,雖說深居一隅,但卻私下裏招募勇士,廣夠糧草,私鑄兵甲,又暗地聯絡江都朝中的舊梁先部,結交故吏,再以銀錢開路,收買宮中內監,隻待時機成熟。
要說一個世家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悄無聲息的完成這些動作,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楊廣的眼線再沒有本事,也不至於叫他能這樣猖狂。關鍵還是在於他身處便利之地。
整個江南地區在蕭衍建立梁朝起至今已經有百十多年了,期間不管朝代如何更迭,蕭氏一族從未退出過政壇,因此蕭氏門人遍布江南各郡。沒有其他世家大族的掣肘,蕭銑自是如魚得水。
再加上羅縣地處巴陵郡,水路通達但陸路多山,蕭家隻要掌控住航道,那就掌控住了命脈,蕭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慢慢積累自己的勢力。
巴陵郡北接南郡、沔陽郡,東臨江夏郡,西靠澧陽郡和武陵郡,乃出川入湖必經之路。郡中又有洞庭湖與長江想通,為五郡通達之地。因此雖說巴陵多山,但還是財貨發達,人口稠密。
羅縣與巴陵兩城又在洞庭湖東麵兩角之上,麵山背湖,是兵家必爭之地。蕭銑自從上任以來便開始苦心經營,現在的羅縣已然成為巴陵郡中僅次於治所巴陵之外第二大繁榮之地。
也正是因為這裏商業繁榮,田地廣闊,羅縣的糧食收成也是周邊的好多倍。再加上蕭氏族中提供的大量人力物力,蕭銑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將衰敗的蕭家重新振興起來。
蕭銑的誌向是滅隋複梁,因此這些東西僅僅是蕭銑壯大的資本罷了,他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對楊廣的監視和朝政得失上。
蕭銑手下不僅有招攬來的文人幕僚師爺數十人,更是有許多江湖人士被他高金聘來,教授私兵。江南多河,蕭銑要想北上一統,少不得要有自己的水師,於是洞庭湖中的大大小小的水匪便成了他的目標重金拉攏,私授兵甲,漸漸的,這些水匪被他武裝了起來。
水匪畢竟是水匪,沒有一個正經的領頭人,又給了他們囂張的資本,於是洞庭湖中過往的船隻便成了他們的班中餐,板上肉。蕭銑對於水匪的一舉一動都清楚的很,但他並沒有過於約束這些人,他很清楚這些人隻是他的炮灰,一旦舉義大旗打出來,他們頂多就是在前麵充充門麵而已,真正的主力還是要看他的私兵。
於是洞庭湖周圍的百姓和過往的商旅便遭殃了,在蕭銑的默許下,一時間風聲鶴唳,百姓們賴以生存的洞庭湖成了他們口中談虎色變的死地。
水匪也是要吃飯的,眼看著洞庭湖中沒有撈頭了,於是在兩支最大的水匪帶領下,洞庭湖水匪成群結隊的朝著長江中殺去,那裏有更多的羊牯等著他們去宰呢。
蕭銑知道他的第一步已經成功了,用這些水匪打通了出入長江的通道。
接著蕭銑便派出了手下的一支私人衛隊沿長江東下,潛伏在巴陵郡至江都的各個重要的城鎮中,給他送來源源不斷的消息。並且靠著這些人暗中掌控了不少朝廷大員的隱私,從而控製了他們。
說是私人衛隊,其實也不準確,他們有一個響亮的稱號“龍衛”,一聽名字就知道蕭銑將自己比喻成了真龍,真龍是什麼,不言而喻,天子也!
這些龍衛就像一隻隻躲在暗處的眼睛一樣,隨時探查著大隋王朝各個地方的消息。蕭銑很清楚,想要舉事成功,必先知己知彼。
所有的一切都按照蕭銑的計劃一步步進行中,但就在幾個月前,北方傳來的消息還是叫蕭銑有些吃驚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在大隋朝廷和北方民間居然多出來一個重要的人物——明月公子。
起初蕭銑也沒有怎麼注意,不過是聽到文人們交相傳唱這位明月公子的佳作,後來連秦淮河畔中的那些鶯鶯燕燕們也對這位明月公子起了愛慕之意,居然要組隊去往北方親眼去見見。
可惜不湊巧的是正好趕上了楊廣北巡,鬧得北方各郡雞飛狗跳,蕭銑也就沒有再注意。但沒過多久這位明月公子的名聲再次出現在蕭銑的耳中,這次他就不再淡定了,原來李向的那些發明已經銷售到了南方。
其他都還好說,關鍵是那拚音和活字印刷術讓蕭銑真正的引起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