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有位名叫馬大哈的股民驚呼:“我的股票不見了。”
“什麼股票?”胡吹先生問。
“英豪科教。”
滬吉訶德派人查詢,原來英豪科教最早名叫廣華化纖,後來被楊斌控股,改名為歐亞農業。楊斌曾因和沈陽政府合作搞荷蘭村而聞名, 2001年在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二,後來被朝鮮委任為新義州特區長官。他在當上特區長官後不久就因為逃稅和非法房地產開發而被捕。1楊斌在被捕前就退出該公司,公司被教育狂人陳忠聯控製。其主營業務由農業改為教育——搞貴族學校,歐亞農業因此改名為英豪科教。陳忠聯用股權抵押獲得資金,將資金投入英豪學校。因為投資沒有回報,陳忠聯的股權被拍賣,買家是注冊於英屬維爾京群島的電子港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唯一股東是港商關百豪。關百豪同時也是香港上市公司實惠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主板上市)和時富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二板上市)的控股股東。關百豪控股後,公司被改名為 st華聖。st華聖沒有好轉跡象,2005年 5月被摘牌,轉到三板去了。
“所以,”胡吹對馬大哈說,“恭喜你,馬大哈先生,你榮幸地成為三板股民了。”
深桑丘在一旁嘟噥:“一個出名的垃圾股,折騰來折騰去,最後還是進了垃圾箱。”
三板市場的全稱是“代辦股份轉讓係統”,於 2001年 7月正式開辦,其中包括 a股退市股票,比如水仙、粵金曼和中浩等,還包括 staq和 net1 參看《荷蘭村、楊斌調查:中國黑馬富豪浮沉錄》,見網頁: http://sy.focus.cn/msgview/280129 /66167273.html。
轉來的股票,比如長白、大自然等。主板許多表現不好的股票開始被冠以 st,意思是特別處理( special treatment);再不好就被冠以 pt,意思是更特別轉讓 (particular transfer)。有了三板市場, pt就不需要了,進三板就是了。三板市場歸證券業協會管理。三板股票不能像 a股那樣交易,而是通過集合競價,每天隻能產生一個交易價格。這就大大減弱了三板的吸引力和投機性。
部分三板股票
馬大哈問:“關百豪花 600萬買了 st華聖的法人股,為什麼無所作為?這 600萬不是白扔了?”有人猜測,他在流通股上已經賺了幾個 600萬了。還有人猜測,他控股後發現規章製度太嚴,重組成本太高,不願繼續玩了。三板股票也有起死回生的——轉到主板上市的。 net市場的清遠建北就被廣州報業集團控股,改名為粵傳媒到主板上市了。滬吉訶德為三板叫好說:“上市公司不是封建貴族,不能搞終身製,隻有優勝劣汰,差公司下去,好公司上來,股市才有生命力。”深桑丘說:“各位玩家看好了,三板就是垃圾箱,進去容易出來難。”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三板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