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外資源的開發
1.開展各種地理調查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和探究能力。
教研組應開發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課程。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調查分析家鄉農作物與地形、土壤及氣候等的關係,城市規劃與布局等人文規律,或者居民的環保和抗災防災意識,等等。
2.開展野外旅遊,讓學生接近自然。
可以組織學生旅行。例如就近看看河灣,認識凹、凸岸河流地貌,理解其成因;觀察河水在河流不同位置的流速與侵蝕、堆積作用的關係。或帶領學生參觀丹霞地貌等地理現象。這樣能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的學習需要。
3.利用調查分析結果,給家鄉的經濟建設提出建議。
通過調查,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環境倫理觀,給家鄉的經濟建設出謀劃策。比如,調查縣城垃圾處理情況,讓居民知道垃圾汙染的極大危害性,提出處理的意見。這樣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係,樹立可持續發展和善待環境的觀念,並且影響和感染身邊人。
4.地理事象的質疑。
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例如,一天中隨著太陽的升高,農村的太陽灶的傾角變大;本縣位於交通不便且缺少資源的山區工業區倒閉的原因等。通過質疑解疑,提高學生的地理想象、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四、網絡資源的開發
隨著經濟發展,手機和電腦已經進入鄉村地區,利用網絡資源,將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教師教學生使用Google Earth軟件查找學生和家鄉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地形、道路等地理要素,通過查看地圖,農村房屋的瓦片和院牆周圍樹木棵數都能一目了然,並且可對電子地圖加以標注,簽上名字,上傳自己拍攝的照片,從而激發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興趣。
五、充分利用隱性課程資源
隱性的課程資源是潛在的、不易發現的,需要教師挖掘。隱性課程資源包括教師的穿著打扮和精神麵貌、課堂和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師生的經驗資源等。教師應持有熱愛農村、熱愛勞動和關心經濟發展的態度,用環保、節儉、勤勞的行為感染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地理活動,樹立熱愛地理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