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鬆地掌握數學知識和規律,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到生活實際中,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係和區別,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做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鍾後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表演。通過這次實際演練,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四、注重實踐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
教師靈活運用實踐操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在教學中,我們要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給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活動,從感受中獲得正確的生活認知。
比如教學“厘米、米的認識”時,對於這種長度單位,二年級學生是不清晰的。我們可以從比高矮等實際事例入手,使學生明白長度單位對於精確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後動手測量書本長、寬,黑板的長、寬,教室的長、寬等。通過實際操作,感知厘米、米的長短及這些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以及它們的實際運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係生活講數學,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注重數學問題的轉化,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近數學;注重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並能解決問題;注重實踐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體驗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