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讓數學課堂融入生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係
數學來源於生活實踐,數學是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係。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的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數學的問題。教師要引導、模仿、舉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係。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法》時,本節課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計算10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算理,培養獨立思考和推理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一(5)班原來有57名同學,這學期又轉來了6位同學,一(5)現在有多少位同學?問題情境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非常熟悉這種情境,將本節課的知識和生活現象聯係在一起,讓學生在應用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
四、讓遊戲貫穿於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樂學
學生活潑好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集中的時間不長,愛說、愛笑、愛動,沒有主見,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總是“一言堂”、“滿堂灌”,就會使學生缺乏探究數學的欲望,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綜上所述,“教有教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啟發誘導,及時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著眼於學生的興趣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讓學生想學、樂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隻要我們用心、精心設計教案,創設問題情境,再擁有足夠耐心和愛心,就一定會在現有的條件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