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社會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殘酷,“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現代學生的生活很單調,每天不是兩點一線就是三點一線,不是家和學校就是食堂、教室和宿舍。在學校裏就是上課、寫作業,回家以後還要寫作業到很晚。在家裏父母也為他們節省每一分鍾,什麼事都不讓他們幹。他們每天步履匆匆,爭分奪秒,“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春遊沒有了,各種生活體驗沒有了,觀察沒有了,感受也沒有了。寫作時,一些學生閉門造車,憑空想象,作文中常有不切實際,胡編亂造地事例。為了讓學生在作文時言之有物,我們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社會,接觸生活,觀察生活,獲得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茅盾曾說:“身邊應當時時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裏,你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的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就會儲備豐富的資料,增強寫作內容的豐富性、題材的多樣性和風格的特色化。這樣作文時學生就可以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心聲,也可以寫他們觀察的他人生活,弘揚生活中的真善美。“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隻有擁有了生活之源,作文才會飽滿有力,才會新鮮充實,而不是幹癟空洞,淡而無味。我們應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組織各種活動,讓他們走進生活。
三、抒情言誌是作文的動力
當前社會,競爭激烈,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漠化,學習工作壓力大,人們已不會感動,權力和金錢已經使許多美好的東西悄然消失。一些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問題,寫出來的東西是膚淺、空洞的。“詩言誌”就是詩歌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誌向。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了表達的欲望,或抒情、或言誌,他就會用擅長的文體表達出來。中國古代文論在談論詩人或作家創作詩歌、文章的精神動力問題時,或強調言誌,或強調“緣情”。作文應與育人聯係起來。在平時教育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思想,能明辨是非。這樣學生麵對自然、麵對社會才會有“誌”有“情”,才會自覺地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麵對生活中種種現象就會有抒情言誌的欲望。辛棄疾正因為愛國,才寫出了那麼多愛國的詞句,他的文章正是他內心情感的結晶。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寫道:“恰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所描繪的這一群從舊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自由奔放的有為青年正是自己的寫照。要使學生成為關心社會,思考人生,滿懷人生信仰,有理想、有追求,向往光明和真理,追求真善美的人,要鼓勵學生書寫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當學生心中時刻湧動一種想表達的欲望時,就能寫出優秀習作。
總而言之,學生的“內功”強大了,教師再加以寫作技巧方麵的指導,這樣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夠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