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比成功更寶貴的(2 / 2)

做一個成功的人。每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在我看來,不虛度年華,真誠地對待自己,良善地對待他人,這就是成功的人;在你看來,或者做一個合格的丈夫、做一個慈愛的父親、做一個孝順的兒子、做一個真誠的朋友,這同樣也是成功的人。

但對他來說,擁有金錢與地位,這才是成功的人。

於是,他把自己變成了擰緊弦的鍾擺,他不允許自己停下來。很多年後,他果然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擁有數億的資產與顯赫的社會地位,沒有人不尊敬他、不欽佩他。

可是,他仍舊停不下來。他舍不得拿出時間與家人去度假,不放心將公司交給得力的下屬去管理。他不停地告訴自己,不能失敗、不能停下來。他認為,能夠預防失敗的良方就是繼續進步。人生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但是,他的身體實在吃不消了,心裏也滿是壓力,夜夢頻多,精神渙散。心理醫生說他得了一種強迫症,對成功的強迫症。在心理上,他不斷強迫自己一定要達到成功的目的,而那目的在他心裏其實已非具象。

對人生的追求,若到了這種地步,無疑是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

哲人說:能被失敗阻止的追求,是軟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軟弱;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淺薄的追求,它暴露了目標的有限。

對上文那個不肯停下腳步的人而言,他的追求則成了盲目的追求,它暴露了追求本身的空洞。

我們在人生路上求索,拋開成功與失敗這兩種結果不談,追求的意義與樂趣更在於我們實現目標的過程。在過程中感受快樂、實現價值、提升能力、探索自我的潛力,那種樂趣更勝於成與敗這兩個簡單的結果。

真正的追求,是用智慧打造快樂,用清醒尋得平和。而並非是對成功的執著。

追求,未必總是顯示進取的姿態。

在眾人一窩蜂地跑進股市想要分一杯羹時,你從容而淡然地守持著安靜、清貧的生活,這也是一種追求;在同事們為了一個職位明爭暗鬥地勾心鬥角時,你淡泊地自得其樂,這也是一種追求。

你的追求能夠令你內心安坦,感到愉悅,能讓你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就夠了。

我的小外甥剛上小學三年級,期末考試回來,他在沙發上悶悶不樂。我問其原因,他像成人一樣歎了口氣:“小姨,我這次沒有考第一。”

“為什麼要考第一呢?”我很詫異,第一,一個名次對十歲的小朋友而言已經這麼重要了嗎?

他想了想:“考了第一,爸爸會表揚我,媽媽會送我禮物,人人都會稱讚我。”

“那你上學又是為什麼呢?是為了考第一名嗎?”

“不是,是為了學習知識啊。”

“那老師教給你的知識,你都學會了嗎?”

他點點頭:“當然,我很聰明,又很認真。”

我又問:“那麼,你喜歡上學嗎?”

“喜歡啊,在學校可以認識好朋友,可以參加很多有趣的課外活動。”

我拍拍他的頭:“第一名不是重點,你學到了知識,擁有了朋友,找到了樂趣,這不是比考第一名還美好的事情嗎?”

他嗬嗬笑起來。

還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一座城市辦事,據說那座城市有一口著名的泉。我們幾個都是喜歡旅遊喜歡看風景的人,於是在辦事的間隙,我們馬不停蹄地趕往目的地,想要一睹名泉的風采。在爬山的過程中,一個年紀較大的朋友氣喘籲籲地停下來:“你們去看吧,我在這裏四處逛逛就好。”

當我們費力地爬到山頂,卻發現那口泉早已成了一口枯井。幾個人索然無味地返程了。在回程的列車上,那位年紀大的朋友打開手提電腦給我們看他拍攝的照片,我驚呼:“這麼美的景色,這是哪裏?”他驚訝地說:“這是我們上午去爬的那座山啊,我在半路休息時拍攝的。”

我們幾個人不禁自嘲起來,為了直奔山頂,竟然錯過了身邊的美景。

有時,的確無須執著於成功那塊高高在上的路標,我們更在意的,不應是目的所指的地方,而是到達目的的過程。隻要用心尋找,你會發現,追求本身比成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