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匠藝:需要喚醒與繼承的職業精神(1 / 1)

匠藝:需要喚醒與繼承的職業精神

卷首論壇

作者:陳寶良

美國漢學家列文森在《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一書中斷言,中國文化中的“業餘精神”相當興盛,進而導致“職業精神”的淪喪。他的立論依據就是中國繪畫過分重視業餘的文人畫家,而對職業的畫匠一股腦兒地加以貶斥。這倒不失為一針見血之見。究之中國文化的本質,官本位意識無處不在。當然,古已流傳的諺語也曾說過“積財千萬,不如薄藝隨身”,或者“日進千文,不如一藝防身”的話頭,頗顯民間對技藝相當重視。其實不然,工匠即使匠藝何等精湛,甚或名聲遠播天下,還是免不了被文人士大夫嘲諷捉弄。中國的文學作品中,最喜拿工匠開涮,作為諷刺笑話的對象,諸如說裁縫、鐵匠善於說謊,廚子總喜貪落主人家的食材,皮匠為貪小便宜而使奸詐之計等等,無不落得個聰明反被聰明誤,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說的一場笑柄。至於民間“讀書萬倍利”之類的俗語,明確道出讀書仕進才是正路。於是,那些已經成名的工匠,也喜歡人們以官稱稱呼自己,如稱醫生為“大夫”、“郎中”、“太醫”,稱剃頭匠人為“待詔”,稱茶樓中跑堂的為“博士”之類即是。

儒家學說自創立以來,在孔老夫子那裏,多少還是有一點“遊於藝”的精神。儒家所倡導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民間諸多技藝的認可。不過,在孔孟兩位儒家大師的內心深處,不免又存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念頭,這就造成了“勞心者”與“勞力者”兩者之間的階級隔閡。正如我的同鄉知堂老人周作人所言,簡單地認定中國存在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對立與衝突,或許顯得有些武斷,但從儒家大師的話語中,不難看出在深深烙入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思想中,還是有階級差別的。

舊時代的史家,說他們有秉筆直書的優良傳統,這無須否認。然就他們的史學觀念而言,終究難以擺脫儒家思想的拘囿,還是將更多的關注點落實在“勞心者”方麵,對他們的事跡不惜濃墨重彩。反觀下層的“勞力者”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靠自己技藝獲取生計的三教九流之輩,那些寫正史的史家們,僅僅將他們歸入“方伎傳”中聊以塞責,有些甚至惜墨如金,缺乏對技藝之人應有的尊重。

在這些掌握著謀生甚至不乏精湛技藝的人群中,靠煎炒烹炸謀取生計的廚子,其境遇或許就更顯悲慘。即使是那些供職於皇家禦膳房的大廚,能做出珍饈美味,如果我們想從正史中找出有關他們的些許影子,也是徒勞的。還是莊子獨具慧眼,與儒家正統老夫子們的見解迥然不同,竟然在自己的大作中大談“庖丁”的解牛之術,甚至將技藝上升到“道”的高度加以認識。這個莊子筆下的“庖丁”,即使不能說是廚子的祖師爺,但說他提升了廚師這門職業的地位,從此讓一些讀書人刮目相看,倒也符合事實。

尤其是到了明清時代,因為像李漁、袁枚一類清客知識人的崛起,導致讀書人也開始關注起各種吃食來,他們既是美食家,又是自己能夠上灶烹調的實踐家。此外,因為生活藝術化趨勢的盛行,像時大彬一類的宜興砂壺製作名家,他們的作品已成為當時最為“時尚”的產品,進而與士大夫平起平坐。這倒是一種全新的現象,值得引起進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