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隊伍:中基層領導者學習力法則
善於學習也是一種能力
一場革命正在改變著你的生活和你的世界。
你是生活在新時代的第一代人,這個時代在一個差不多一切都會發生的紀元裏提供了對未來無限的選擇。
除非我們能夠知道變化的範圍,看到它們的潛力,並抓住機遇,我們每一個人才能作出選擇,並在一生中持續不斷地作出選擇。
你孩子的世界不會與你的從前一樣。他們的未來,也依賴於他們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不斷學習適應的能力並作出新選擇。
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時代的飛躍。在信息時代,人的智能和知識將作為社會主要資本不斷代替機器和廠房。
這個新時代充滿殘酷的替代選擇。對於那些擁有新知識的人來說,新時代意味著一個充滿機遇的世界;對於那些沒有新知識的人來說,新時代則意味著當舊工作消失、舊體製崩潰時,他們將麵臨失業、貧窮、絕望的前景……
這段文字來自《學習的革命: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一書,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博士珍妮特·沃斯女士和新西蘭記者戈登·德萊頓先生於1993年創作的。這本在瑞典麵市的書曾在世界範圍內風靡一時。
1998年年底,中國市場給這兩位作者送上了一份巨大無比的聖誕禮物——北京某公司宣稱將出資1億元用來推廣《學習的革命: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並聲稱將在3個月內讓銷量達到1000萬冊。
據說,是這樣一個細節讓公司作出如此決策。
一名大學教授將《學習的革命: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一書推薦給該公司董事長,董事長“閱罷,始而掩卷長思,繼而拍案叫絕”,並且馬上下令“公司人手一本,深入研究”。公司進而鄭重決定,“要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種震動”。
對於這本書的內容以及公司推廣的最終效果,此處暫且不表。我要說的是它的名字以及它所迎合的一種大趨勢,它的名字很具吸引力,這是讓某公司敢於砸入重金炒作的一個要素。
這本書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這樣一個事實、這樣一種趨勢:在信息化時代,人類的學習正處於一場巨大的革命中。這種革命正在給每一個組織和每一個人都帶來挑戰,不管是誰,也不管是哪個組織,如果不學習,不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那麼,都將無力應對這種挑戰。
學習,既是古老的又是新潮的。說它古老,是因為人類從生命剛一開始就要學觀察、學說話、學走路、學做事。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它新潮,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新事物、新知識、新經驗層出不窮的時代。在科技、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不得不去重新認識、審視、思考學習的問題。
學習,如今早已不再是某個個體、某個群體的行為,它已經成了覆蓋全社會所有個體、所有組織的一個命題。隻有注重學習、善於學習的個體和組織,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笑到最後。
眾所周知,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就踏上創業的征程,但這並不能阻礙他成為世界首富,因為他平時非常注重學習,學習各種前沿的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不斷地豐富自己。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要想在當今時代和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權,就必須不斷學習。不學習是萬萬不行的,但僅僅是一般性學習也不行,一定要切實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要善於學習。
“學習力”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福瑞斯特在1965年提出的。他運用係統動力學的原理,非常具體地勾勒出了未來企業的理想組織形態——層次扁平化、組織谘詢化、係統開放化,並逐漸由以往的從屬關係轉向工作夥伴關係,通過不斷學習來重新調整企業組織結構關係。
學習力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一個組織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的綜合體現”。
在我看來,學習力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快速獲取相關資訊和知識的能力。
當今社會,每一個人,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無論是普通員工還是管理人員,每時每刻都受各種新資訊、新知識的衝擊,每時每刻都麵臨新的變化。不管你是否願意,你都要麵對這種衝擊,接受這種變化。
在這樣一個知識信息對社會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時代,誰擁有快速獲取所需資訊和知識的能力,誰就有能力學習得更快更好;誰的學習力更強,誰才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誰才能在不斷出現的變化中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占得先機,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因此,學習力的首要表現就是獲取資訊和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