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

卷首語

建立村鎮銀行是解決我國現有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金融服務缺位等“金融抑製”問題的創新之舉,對於促進農村地區投資多元、種類多樣、覆蓋全麵、治理靈活、服務高效的新型農村金融體係的形成,進而更好地改進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和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創辦初衷是補現有農村金融機構未達之位,即填補農村金融盲區。經過數年的發展,村鎮銀行的現狀悲喜參半,喜的是其蓬勃之勢如燎原之火,為農村金融注入了新活力。悲的是當年的“香餑餑”開始遇冷,在部分人眼裏幾乎成了“雞肋”。確實,利潤不敵小貸公司、民資欲逃離、數天攬不來一分存款、村鎮銀行不在村鎮……這些問題讓曾經紅極一時的村鎮銀行陷入窘境。而最令人困擾的莫過於政策理想和市場現實的矛盾。

村鎮銀行的政策設想是“支農支小”,其要到達的準確位置主要在農戶和小微企業那裏。因此,有專家指出,村鎮銀行應把服務範圍劃定在某幾個村或者某幾個鎮,就像過去的信用分社一樣,融通部分村鎮的資金,基本滿足部分村鎮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需求,讓農民得到便利、實惠的金融服務。村鎮銀行履行的是投資方的戰略義務,它的盈利並不是短期內最大的管理目標。

這是學者心目中的村鎮銀行,而現實中,保持盈利能力是村鎮銀行的生存之本。當前的村鎮銀行處於探索起步階段斷,銀行網點少、人手不足、結算不通,缺乏農村金融服務經驗,並在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的夾擊之下,市場空間較為狹小,且缺乏核心競爭優勢。村鎮銀行基於對股東投資報酬的考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於擴張規模、高速發展、創造收益的現象,直接造成信貸投向偏離“三農”。

不“支農支小”的村鎮銀行失去了政治上存在的意義,而不盈利掙錢的村鎮銀行則不能稱之為市場主體。村鎮銀行應該是怎樣的銀行?其路在何方?專家學者見仁見智。但值得肯定的是,在政策設想和市場規律二者之間,它不能選擇,唯有兼顧。同時,在政策上應該給予一定的優惠和扶持。如加大對村鎮銀行的稅收優惠和財政扶持力度;建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製度;對地方優勢農業生產,采取貼息貸款方式,引導農戶加大投入,防範信貸風險;對村鎮銀行實行相對較低的差別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給予村鎮銀行一定的再貸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