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闡被害後,楊堅為之舉哀,諡為靜皇帝,葬於恭陵。一副偽君子的麵孔。
實際上,楊堅誅殺宇文氏皇族並非是在他稱帝後才進行的,早在他入主周政後就開始了。楊堅是用宇文氏家族的血洗滌通往皇宮之路的。
大象二年(580年)十月底,禁衛軍接到大丞相楊堅的密令。災難首先降臨到陳王府。陳王宇文純和他的3個兒子宇文禪、宇文讓、宇文義被誅殺。此後一年多時間裏,被誅殺的周朝宇文皇族及宗室共計51人。
除上而外,楊堅以為“對立麵”的名單顯然是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以及他的個人好惡而製定的,很不完整,至少還應該加上於氏和竇氏家族代表、柳裘、皇甫績、韋謨、李德林、賀若誼,以及在此前獲罪受黜或被誅的劉、宇文忻、梁士彥、盧賁、王誼、元諧等十餘人,合起來至少有三十名左右。
可以清楚地看出,來自代北塞上的軍事貴族與關隴河東的世家大族基本上都倒向楊堅一邊,而這兩者的結合曾經建立了北周王朝,因此,這種局麵的出現,意味著北周政權的社會政治基礎已經發生根本轉移。具有很大的政治實力和威望,並始終處於或接近於權力中樞地位,這些必備條件已經毫不留情地淘汰了大部分野心家,而且,經過長期的少數民族統治之後,新一代統治者不可能由沒有民族融合的經曆與胸懷的漢族世家來擔任,同樣,純粹少數民族人也不能被廣大漢族所接受,因此,隻有像楊堅這種起自社會基層、深受少數民族習俗熏陶、既混血又能夠冒充中原世族的漢人才能為胡漢雙方所接受,楊堅的脫穎而出,既是時代的要求,也反映出當時民族融合(特別是在少數民族政權下漢族的地位與作用大幅度提高的條件下)以及社會經濟文化恢複與發展這兩個曆史進程所達到的水平。
上述功臣,包含了一個值得重視的變化,那就是出身於原北齊舊境的山東世族不但占有相當比例,而且在關鍵時刻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和關中、河東的漢人世族有共通之處,都想通過擁戴具有漢族血統的楊堅取代少數民族的宇文氏,取得漢族的領導地位。顯然,楊堅比宇文氏具有更大的代表性,擁護他的社會階層更加廣泛。
獲得如此眾多的支持,楊堅已經不需要太多的顧慮,可以更加主動地進行改朝換代的準備。他以襄助軍機為名,派遣名士薛道衡到梁睿軍中,趁便勸道:“天下之望,已歸於隋。”讓梁睿上表勸進,從而爭取到西南軍政首腦的支持。隨著各個戰場的節節勝利,楊堅聲望日益隆盛,文武百官更是紛呈忠款,司武上士盧賁勸進道:“周曆已盡,天人之望實歸明公,願早應天順民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少內史崔仲方“見眾望有歸,陰勸高祖應天受命”。更有甚者,有些人還密勸楊堅大誅北周宗室,以絕後患,如石州(今山西省離石縣)總管虞慶則就“勸高祖盡滅宇文氏”;武山郡公郭衍也“密勸高祖殺周室諸王,早行禪代”。這些獻計效忠的人無不大得楊堅的讚揚,因此飛黃騰達。顯然,勸進已成為官吏政治態度的試金石和進身階。
楊堅堅持鏟除異己,自有其道理。隋朝開國之際,楊堅重用的蘇威跑回老家躲避,此事相當典型地反映出當時官場的心態:他們固然支持楊堅,但仍然覺得其奪取天下並不光彩,甚至有點不仁不義,就連蘇威、竇熾都要惺惺作態,何況他人。出身儒學士族的柳機即又是一例:“周代舊臣皆勸禪讓,(柳)機獨義形於色,無所陳請”,這已經是比較中立的態度了。至如王世積,則“密謂(高)曰:‘吾輩俱周之臣子,社稷淪滅,其若之何?’”更表現出內心深處的敵意。楊堅深明此點,所以,他對於表麵表示順從的北周舊臣都先加籠絡,同時,拿北周宗室開刀以震駭群下,令他們死了複辟北周之心,杜絕後患。誠然,濫殺前代宗室在南北朝動亂時代司空見慣,然而,北周組織構成的特殊性和楊堅上台的偶然性,都使得這場大屠殺給隋朝留下了深重的內傷。
周靜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十四日,楊堅登基後,任命了第一批大臣,相國司馬、渤海公高任尚書左仆射兼納言,相國司錄、沁源縣公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內郎、鹹安縣男李德林為內史令,這三人分別負責尚書、門下和內史三省,成為新王朝的宰相。韋世康任禮部尚書,元暉任都官尚書,元岩任兵部尚書,長孫毗為工部尚書,楊希尚為度支尚書,這些人為尚書省六部長官。楊雄任左衛大將軍,統領禁軍。這份新治政名單表明:中央禁軍和財政部門由楊氏宗親掌管,體現出以楊堅為主導的治政體係。
善做人謀事者,總能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然後提前處理,盡量避免給自己造成麻煩。楊堅提出鏟除自己的“對立麵”,即是如此。天下最為超群的謀算術六李世民:用萬千計策尋找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