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泰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經過五四運動,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從工人階級的鬥爭中,看到了中國工人階級是一支改造中國的偉大政治力量,開始探索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並逐步認識到要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須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的先進的政黨。最早醞釀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是李大釗和陳獨秀,1920年2月,他們就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建黨。不久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華,他的來華對於建黨工作的展開起了促進作用。
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成立。成員有陳獨秀、李達、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俞秀鬆等人,推陳獨秀為書記。9月,改組《新青年》為它的機關刊物;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上海小組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它與各地共產主義者建立聯係,采取直接和間接方式,幫助和推動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
1920年10月,李大釗、張國燾、劉仁靜、鄧中夏、羅章龍、高君宇、何孟雄等成立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稍後,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漢,毛澤東、何叔衡、夏曦等在長沙,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譚平山、陳公博等在廣州相繼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張申府等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中也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在有共產主義小組的地方還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當時,這些小組並沒有統一的名稱,但都是共產主義小組性質的組織。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成立後開展的對工人的宣傳與組織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工人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準備了必要條件。
1921年6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科爾斯基到達上海,他們和正在上海籌備中國共產黨“一大”的李漢俊、李達、張國燾等人取得了聯係。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共12人。他們是湖南代表毛澤東、何叔衡;湖北代表董必武、陳潭秋;山東代表王盡美、鄧恩銘;上海代表李達、李漢俊;北京代表張國燾、劉仁靜;廣東代表陳公博;東京代表周佛海。陳獨秀指派的包惠僧也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了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科爾斯基也出席了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起草並討論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正式建立全國性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選舉黨的領導機構。會議先聽取了各地代表對本地區政治形勢和建立黨團組織等工作情況彙報。25~26日休會起草文件。27~29日集中討論黨的綱領。30日晚會議開始不久即遭敵探幹擾而休會。7月31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最後一次會議,討論和通過了黨的《綱領》、《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以及《中國共產黨成立宣言》,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決定先暫不設中央委員會,而組成中央局負責領導全黨的工作。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李達和張國燾分別負責組織和宣傳工作。
這次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共十五條。綱領規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明確指出黨的奮鬥目標和政治主張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鬥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製,沒收一切生產資料,如機器、土地、廠房、半成品等,歸社會所有”;“聯合第三國際”。《綱領》還規定了黨的民主集中製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紀律以及接納黨員的條件、手續和黨的各級機構等。
會議通過的《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進行這一中心任務的方法是建立工會,開辦工人學校。為此決定成立研究勞工組織的機構。同時強調了對其他政黨采取獨立的態度。還確定與第三國際建立聯係。
會議通過的《綱領》和《決議》,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從此,在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的政黨。在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史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一大”的準備
1920年底,負有發起和聯絡之責的上海黨組織,領導成員有所變動。陳獨秀應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邀請,於1920年12月16日由滬赴穗,就任廣東政府教育委員會委員長。陳獨秀離滬之後,由李漢俊代理上海共產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