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謹言慎行,和睦處世大智慧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它是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言行演變而成的一部書。古人講究仁、義、禮、智、信以及溫、良、恭、儉、讓等美德。歸結起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忠孝”二字。何為“忠孝”,事國為忠,事家為孝,而對於家這個概念還可以分成兩個小類:首先在對待父母的問題上,順從雙親、敬愛有加可稱為孝親;再者對待兄弟姐妹也要保持一種兄友弟恭的態度,兄弟間彼此珍惜愛護被稱為“悌”。我們知道孟子講過“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在這裏他說的就是一種理想社會的藍圖:設立學校來教導民眾,使他們知曉自己與父母兄弟之間的關係,做到了這一點,頭發花白上了年歲的老人就不需要在街麵上負重奔波了。我們從這裏就能看出來,儒家的思想看似繁雜冗迭,但是歸結起來最主要的還是前麵提到的“忠孝”二字,中國泱泱五千年文明史,發生於其中的任何一件值得君主或是天下黎民稱頌的事,都是以這兩個字為核心的。這兩個字就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也是我國燦爛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的根本,更是中華民族得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不屈的脊梁!
閱盡曆史畫卷,我們不難發現那些閃耀著光芒的先驅們,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用已經逝去的生命向後人昭示他們不朽的精神:荊軻為了報答燕丹的知遇之恩而刺秦,最終被砍斷了雙腿,當他癱倒在鹹陽宮的大殿上依舊麵無懼色的仰天大笑時,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所遺憾的,隻是沒能償還恩人的情,沒有洗刷國難之恥。荊軻以一介劍客之態向後人詮釋了何為對國對主之忠誠!
而關於孝道的故事就更屢見不鮮了。《二十四孝》繪出了各式孝親之圖,雖然裏麵不乏有些陳腐,但總體的出發點和要表達的內涵還是很光輝的。至於“百裏負米”的故事我們也是耳熟能詳:
“百裏負米”的主人公仲由,也就是孔子門下最為勇猛剛強的弟子:子路。子路早年家中貧窮,常常隻能以野菜果腹,但為了照顧好父母的身體,他從百裏之遙的地方負米回家,毫無怨言地侍奉雙親,直至他們去世。而後來子路做了大官,乘著馬車去赴宴,一邊吃著豐盛的宴席,一麵黯然傷神道:“我現在依然想吃野菜,想為父母去背米,但是又怎麼能做到呢?”對於子路此行,孔子由衷地讚歎道:“侍奉父母,生時盡力而死後思念,堪稱一個孝子啊!”
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雙親在世時不去盡一份孝道,等到他們永遠離開時才開始後悔,然而卻隻留下永遠無法挽回的錐心之痛。子路雖然生性魯莽,但並不妨礙他做一個孝子,寧願自己吃野菜而為父母負米備炊。黃香九歲能為父母溫席,孔融四歲能為兄長讓梨。相比之下,當今那些為了家產而父子相嫉、兄弟相殘的人是多麼悲哀和可笑!一張薄薄的存折竟然壓住了幾十年的血肉親情,腐敗變味並且夾雜著銅臭味的親情在陽光下顯得陰暗而泥濘,那裏是人性的死角,有一片刺骨錐心的寒冷。
除卻忠孝之外,“謹信”也是不可少的為人處世因素。這裏的“謹”是指說話誠實,成語“謹言慎行”也就代表了這個意思;而“信”,顧名思義就是指代“信用”。君子處世,無信不立。小到持家,大到治國都要圍繞“信”字進行,君主登基首先要做的就是取信於民,子貢曾問孔子該如何處理政事,孔子回答他說,充實軍備,備足糧食,取信於民就可以了。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去掉一項該怎麼辦?”孔子回答:“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孔子回答去掉糧食,最後總結道:“沒有糧食,最終不過是餓死罷了,而自古皆有死,所以大可不必擔憂。但是如果國家不能取信於百姓,那麼這個國家隻會日漸衰落,乃至最終崩頹。”
由此可見“信”在生活中的作用。其實信不僅僅存在於治國之道裏,曾子殺豬體現的是信;尾生所約女子不至,最終抱柱而死體現了信;“言必信,行必果”體現的也是信。可見信已經貫穿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從國家大事到柴米油鹽,從國計民生到愛恨情仇,無一例外地包含了這一主題。
我們不要抱著敵視的眼光來審視這些古典著作,不要認為當時的聖人之言就是今天的陳詞濫調。聖人之所以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有超越世俗的眼光,有高屋建瓴的姿態,可以超然物外地達觀地解讀這個世界,我們應該多讀些聖人之言以啟迪心智,淨化心靈,唯有如此,才可以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與人和諧且於己方便,以此建設一個其樂融融的世界。
2 完善自我,不斷學習是王道
《弟子規》中寫道:“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就是要大家都有愛惜之心,而對於有仁德之心的君子,除了需要具備愛惜之心以外,還要去主動親近他們。在學會這些的基礎上,如果你還有充足的精力,那麼你就用來看書吧。這是聖人講的一種修身養德的辦法,它首先強調了人精神內涵的重要性,一個人成功與否都與他自身的精神內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