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怎麼才能體現責任心往往繞不開一個話題,就是如何調配工作和休息,恰如山裏麵流著水,水裏麵映著山一樣,一個都少不得。
乍一看去,工作和休息似乎水火不容;工作中的人們總是希望能多休息一點,休息時我們卻總希望工作的時刻來的再晚一點;殊不知,落實完工作再休息並不意味著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來敬業地完成自己的職責,而往往意味著你的付出,你對工作的落實,你的敬業精神證明你自己是一個能夠為企業著想,值得托付的人,因為沒有理由不相信一個能落實工作之後再休息的人敬業!這不僅能獲得同事的讚賞,領導的器重,而且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卻又意料之中的收獲,這皆源於落實完工作再休息的敬業精神和行動。
著名的經濟學大師曼昆在《經濟學原理》開始的章節裏講了一個概念:成本。他說,成本就是為了得到的而失去的。簡潔明了卻又發人深省,我們暫時失去的休息作為一種成本的話,我們得到的收獲又是什麼呢?稍作分析即可豁然開朗!
落實完工作再休息的敬業不僅是一種良好職業品質的體現,更是一種明智的投資。
最優化理論中,局部最優往往不是全局最優,而全局最優往往意味著某一時間段的收益較差。以時間為軸,合理安排自己的勞動量及其分布的時間點,使全局收益達到最優,而這個收益往往是與公司和個人密切聯係的,你為公司創造了利益,公司沒有必要剝奪你應有的權益,這是從簡單的情理上說。而聰明的公司管理人會給予你更多的權益,作為一種示範,你的敬業將會影響公司的其他人,最終使公司獲得更大的效益,而不會因為給你了較多的權益而受到損失。而你呢?收獲的是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機會,還有進行更優質的休息的鑰匙。
但是現實中,我們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可以悠然地選擇是否落實完工作再休息,是否可以從容的生活。我們往往不得不麵對來自各個方麵的挑戰和壓力,不得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落實的更令人讚賞。因為當你不被人讚賞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可有可無,輕鬆就可以被人取代。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亙古不變地約束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無聲無息卻又細致入微,不留縫隙地蔓延著,而且沒有絲毫停止的跡象。
VNC企業發展公司的副董事長泰德,回憶他早年在美國一家頂尖顧問公司工作的情況:“我們以前在拿到‘工作時間表’這種東西時都會開玩笑,因為我們每個星期的工作時間是四十個鍾頭,很多時候我們申請四十個小時的周薪,但事實上,在那周我們實際的工作時間是這個數字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