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真實。比如:崇拜毛澤東的人,將來也必然爽直豪放,在大起大落麵前穩健沉著;崇拜周恩來的人,喜歡沉穩儒雅,智慧超群;崇拜拿破侖的人將勇於進取,百折不撓;崇拜愛因斯坦的人將會對科學發生濃厚的興趣。將偉人作為參照物,我們就會模仿他們的行為、思想和氣魄,這樣我們就能不斷向他的方向努力,最後取得成功。
現在很多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接受家長的教育。可是許多孩子不那麼聽話,甚至很不聽話,於是家長就對孩子說:“你這孩子總是不聽話,再這樣,我就……”接下去就是一連串的懲罰措施。有的家長可能真的懲罰孩子,有的事後自己說的什麼都忘了,下次還說是:“你這孩子總不聽話……”
其實,我們的教育成長的過程不應該是體罰的過程,應該是找出參照物,並且向參照物的方向不斷前進的過程。有很多名人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具有比別人更多的智慧或是努力的心情。而是因為他們善於發現自己前進的參照物,用心去追趕他們,並且最終取得了成功。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愛因斯坦父親說:“昨天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麵。後來,鑽出煙囪,我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幹幹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幹淨呢,於是就隻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他生命的熠熠光輝。
從愛因斯坦的故事中,我們應該了解: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選擇對的參照物,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地走向成功。就像是愛因斯坦一樣,剛開始隻是看到其他孩子喜歡玩耍,就認為自己也應該像他們那樣。其實是不了解還有一些認真的孩子,應該當成自己的參照物。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選擇參照物呢?首先,就是選擇榜樣作為參照物。應當說,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個或幾個崇拜的人物作為參照物。這種榜樣有現實生活中的,有曆史上的,也有文藝作品中的藝術形象。
在選擇榜樣時,要選擇那些足以效法的人物,可以是現實中的英雄模範人物,還可以是自己的同齡人,甚至是自己班級裏的優秀生。選擇榜樣,要從實際出發。如果發現自己工作不能專心致誌,就可以選擇法國大物理學家安培做榜樣。因為安培有這樣一個故事:為了使自己的研究不受幹擾,遂寫了一張“安培不在家”的字條貼在門上,然後鎖上門,自己在家裏專心研究。一天,安培外出辦事回家,由於他完全沉浸在實驗室裏的工作中,以至於當他發現門上的字時,掉頭就走,且自言自語:“安培不在家,我改日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