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懂得羞,然後懂得了美醜,進而能夠明辨善惡,最後有了是非觀念;為了辨別更加複雜的是與非,又有了邏輯思維,之後為了徹底解決眾多是非糾紛,運用邏輯思維把是非進行分類,於是有了大是大非;為了更好地明辨大是大非和解決大是大非,以及運用大是大非,於是有了哲學,有了價值觀和世界觀;為了把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加簡潔有效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又有了方法論。所以哲學包含世界觀和方法論。
這些複雜的過程構成了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文明。但是就是在這種複雜的變化中,使得人類失去了自我判斷,無法辨明是非。有的時候,世界觀和方法論也都是錯誤的。餘秋雨說:“我們的曆史太長,權謀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內幕太厚,口舌太貪,眼光太雜,預計太險。因此,對一切都‘構思過度’。”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原本單純的孩子們早早地背負了“世界比你想象的還要複雜”的重殼,還未出校門就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畏懼感,害怕自己無法適應這個“複雜”的社會。出了社會以後,往往不懂得如何明辨是非,無法分清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慢慢的人格出現了扭曲,認善為惡,認惡為善,固執己見。
今天有人大喊一聲:“我沒有正義感”、“我就是不喜歡上車讓座”……那麼這些人必定是缺乏自我的,沒有自己判斷事物的標準,隻是盲目的看見了浮躁的社會表麵。而沒有自己堅持的自我,不知道什麼是好是壞。這樣的人,隻喜歡別人說自己的好,不喜歡別人說自己的不好,有這樣一個故事,講得就是這種人。
一個主人新蓋了房子,邀請大家來做客。來的人都誇房子漂亮,主人有眼光。主人十分開心。但是其中一位客人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於是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以後很生氣,想:“我好不容易蓋好的房子,你卻和我提火災,真是掃興。”於是,將那個客人趕了出去。
不久主人家裏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於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是並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宴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頓時醒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故事中的主人,隻是一味地喜歡別人誇獎,而不願聽到不好的話,才導致了最後的失火。如果當初他能客觀的想想,聽取那位客人的意見,也許就不會出現這種事情。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事。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希望取得成功,得到別人的認同,而不喜歡別人的批評,失去了自身理性的判斷。俗不知,表揚的人也許隻是應付你,而提出建議的人才是真正的關心你。如果失去了辨別是非和好壞的能力,那麼就等於“一葉障目”,根本看不到事物的全部。
麵對不同的事情,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所作的取舍便不一樣,所走的人生路也便不同。近些年來,隨著社會風氣的轉向,我們都變得有點浮躁。太過於緊迫的壓力逼我們不擇手段地去追求快速成功學。於是,各種關於權謀的書鋪天蓋地,熱衷權謀也成了一個趨勢。某些斤斤計較、工於心計、心狠手辣的人,也會占到一些便宜。但更多的情況卻是,我們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對我們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