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山河崩裂(4)(2 / 3)

又,大維甚記念其令妹大縝,乞兄務必問她一下,給她一個機會,至感!

一、決定

二、集中

三、與交通聯絡好

四、剿總協助

今日胡先生與總統談及由總統指定三人小組,陳雪屏、蔣經國及弟,大紱則由弟聯絡,大維大買(賣)力氣,每日調度至可感。

隻要以上辦好,而機接(新舊)可行(南按:原文如此),飛機要原原(源源)而來的。

十二月十六日[39]

快函發出,傅斯年與陳雪屏聯名再向石樹德發一急電:

急平津路局石局長樹德兄,請譯轉梅校長、袁校長、鄭秘書長,筱晨有一機到,如順利當續有機到,名單包括四類,(一)各院校館所行政負責人,如梅、李、袁、陳、胡、鄭、賀、霍、褚、沈、湯、馮、舲饒等。(二)因政治關係必離者,如朱、雷、劉、毛、梅、齊等,(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如景鉞、通夫、大紱、宗恩、寶騄等,(四)在學術上有貢獻並自願南來者,如今甫、莘田、廉澄、思亮、祖聖、三強、濟慈、政烺、從文、廷祥、循正等,請會同分配列為數批,連眷屬,約三百人,分次乘機,務須與剿總實齋兄,路局誌仁兄切實聯係,機到即走,不能觀望稍有遲疑不決。

斯年 雪屏 銑十六日[40]

繼傅陳二人之後,胡適以北大校長的身份拍發一電給鄭天挺,再次叮囑應注意的事項和關節:

安抵京,即與家驊、孟真、雪屏籌劃空運同人事,必須獲得傅總司令協助始有效,請兄與梅袁二校長切實主持,並與實齋兄密切聯係。另電詳達。此次在校慶前夕遠離同人,萬分慚愧。適。[41]

同日上午,陳寅恪攜家眷由南京悄然赴上海,在俞大維弟弟俞大綱家中住了下來。一個月後,陳氏沒有隨國民黨遷台,而是攜家轉赴老同事陳序經任校長的廣州嶺南大學任教(後並於中山大學)。自此,一代史學大師終生留在了南國這塊潮濕溫熱的土地上。

陳寅恪赴上海,胡適與傅斯年應該知曉,在如此的亂世中,若上海有合適的住處,移至此處亦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故並未放在心上。隻是胡傅二人都沒有料到,這一別竟是海天相隔,成為永訣。

就在陳寅恪攜家赴上海的這天中午,蔣介石與宋美齡夫婦在黃埔路官邸專門設壽筵宴請胡適與江冬秀夫婦,胡適偕傅斯年同行赴宴。平時請客從不備酒的蔣介石,特為胡適準備了上等好酒,提前一天為其賀壽,可謂破格示敬。胡氏當日行止,《申報》做了如下報道:

胡適校長偕夫人於十五日晚抵京後,十六日晨其友好翁文灝、陳立夫、陳雪屏、朱家驊、杭立武等均先後往訪。胡氏並於上午十一時訪新任台大校長傅斯年於中央研究院,把晤後即於十二時同赴總統官邸,應總統召宴,席間敘談平教文界動態。晚教長朱家驊在其寓邸為之設宴洗塵,邀司徒大使、傅涇波、杭立武等作陪。京中人士關心平市教界動態者,均紛紛向胡氏探聽一切。[42]

就在胡適與傅斯年於中央研究院把晤並即將抵蔣介石官邸赴宴之時,遠在千裏之外的北京大學部分師生已拉開了校慶序幕,隻是心情比南京方麵諸位大員更為沉痛悲觀。據《申報》駐平記者於當日下午6時30分發出的專電稱:“北大今在炮聲中開始校慶節目,因胡適離平,主持乏人,展覽講演皆不能按預定節目進行,勢將悄然渡過。在郊外之農院一部學生,今被迫入城,衣物有損失,並飽受虛驚,學生在孑民堂前痛哭流涕。”[43]

12月17日,北大五十周年校慶正式開始,因校長胡適逃離北平,校慶活動蒙上了一層陰影,其悲涼尷尬情形從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到:

北大渡過校慶

北大今在大炮與機槍聲中渡過五十校慶,因胡適赴京,公推湯用彤主席,湯氏指出在此時慶祝校慶,應想到如何應付將來,並謂北大始終在進步中。徐悲鴻代表來賓致辭,讚美蔡元培之功績。周炳琳代表校友致辭,反複強調五十年來之中國可謂多災多難,北大生於此災難中,並助成了每次的變故,故在今日槍炮聲中,紀念北大五十壽辰,應再勇敢的承擔起災難。今日參加此簡單儀式者不及百人,梅貽琦簽到後匆匆離去,預定之講演節目皆流產,展覽會停開。[44]

在離平之前,胡適一直認真賣力地籌備北大50周年校慶會,除了要搞《水經注》版本展覽,還著手編輯紀念論文集,並且委托北大工學院院長馬大猷製造了一台稱作“九頭鳥”的廣播器,準備在慶祝會上借用此“鳥”向全北平市教育界做廣播演說,隻是後來匆忙南飛,該“鳥”棄之未用。

與北平遙相呼應的是,這天下午3時,由南京北大同學會主辦的校慶活動在北極閣中央研究院大禮堂舉行,這一天也正是胡適57歲生日。整個會場布置簡單,禮堂正麵懸掛故校長蔡元培遺像,共有200多位校友到場參加。會上,首由胡適“發表沉痛演詞”,這是胡氏離平前專門趕寫的一篇紀念箴言,本想在北平慶祝活動中演講,但戰爭的炮火與局勢的變化迫使他懷揣這份演講詞來到了南京,並於此時此刻以沉重的心情說道:“北京大學今年整五十歲了。在世界的大學之中,這個五十歲的大學隻能算一個小孩子。……我曾說過,北京大學是曆代的‘太學’的正式繼承者,如北大真想用年歲來壓倒人,他可以追溯‘太學’起於漢武帝元朔五年(西曆紀元前124年)公孫弘奏請為博士設弟子員五十人。那是曆史上可信的‘太學’的起源,到今年是兩千零七十二年了。這就比世界上任何大學都年高了!但北京大學向來不願意承認是漢武帝以來的‘太學’的繼承人,不願意賣弄那二千多年的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