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穿越曆史之門(4)(2 / 3)

當然,麵對陳寅恪、李濟等學界大腕的讚譽甚至最高當局的嘉勉,董作賓不再像當年郭沫若初次吹捧自己時那樣激動亢奮與心中無數了,他對此表現出了少有的冷靜、老成與謙虛。言及此事,董氏認為:“《殷曆譜》這部書,雖然我曾下過十年研究功夫,在四川李莊,手寫了一年又八個月,印成了四大本,連圖表共占有70萬字的篇幅。在我看這算不得一回事,這隻是‘甲骨學’裏研究方法進一步的一個小小的嚐試。”然而這個小小的嚐試又是何其艱難,“全書之寫印,實係初稿。有時公私瑣務蝟集,每寫一句,三擱其筆;有時興會淋漓,走筆疾書,絮絮不休;有時意趣蕭索,執筆木坐,草草而止。每寫一段,自助覆閱,輒搖其首,覺有大不妥者,即貼補重書,故漿糊剪刀乃不離左右。個中甘苦,隻自知之。”[34]

董氏著述之甘苦,不隻是自知,作為一所之長的傅斯年,親眼目睹了董作賓治學經曆與生活之苦,深得其中況味。在為這部大著撰寫的序言中,傅氏滿含深情地說道:“《殷曆譜》者,吾友董彥堂先生積十年之力而成之書也。彥堂天資高邁,精力過人。十載兵戈,飄泊於西南大地之間,此譜耗其歲月約三分之一,若四之一,然彥堂一人每日可為之事當常人三四,故若他人為之,即才力相若,不窺園亭,亦或須一紀,此其所以使友朋輩無不羨妒者也。”又說:“雖然,彥堂之治甲骨學將近二十年,此將二十年之月日,皆與餘共事中央研究院,餘目睹當世甲骨學之每一進步,即是彥堂之每一進步……今彥堂之書,無類書之習,絕教條之科,盡可見之卜辭而安排之,若合符然,其工夫有若門德勒也夫之始為原子周期表,而其事尤繁矣。”[35]

在序文將要結束時,傅斯年透露了一個埋入心中日久的秘密:“吾見彥堂積年治此,獨行踽踽,備感孤詣之苦,故常強朋友而說之焉。朋友知此,亦常無意而強與之辯,以破寂焉。吾亦偶預此列,則故反其說,說而不休,益之以怪,彼我所以為樂也。”[36]

隻有到了傅氏自己把這個“秘密”點破之後,董作賓與居住在李莊板栗坳的石璋如、董同龢等大小學者,才真正洞察體會到傅斯年自昆明龍頭村居住時代起,經常與人辯論不休,且滔滔不絕,擺出一番嗷天謔地的陣勢究為何故。特別是受到石璋如晚年稱讚的史語所那位人高馬大的青年才俊,號稱“第一勇士”的董同龢,也才有機會窺知在昆明龍頭村那荒涼的廟宇殿舍裏,傅氏強行與自己辯駁且多數大敗而去,實隻為“以破寂焉”而為大家添些快樂和趣味的良苦用心。

注釋:

[1]《李濟與友人通信選輯》,李光謨輯,載《中國文化》第十五、十六期,1997年。

[2]董玉京《無盡懷思無盡恩》,載《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郭新和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3]《世紀老人的話·任繼愈卷》,陳明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4][5]《董作賓年表》,載《殷商史的解謎者——董作賓百年冥誕特輯》,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4年出版。

[6][7][10]《安陽》,李濟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8]《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3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