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學問的心態做專題收藏(1 / 2)

用做學問的心態做專題收藏

2011年春天,我專程去了一趟安徽馬鞍山朱然公園內的徐培晨藝術館。徜徉在館裏,不免被徐老魄力雄強的巨幅猿畫“震住”,而同場展出的113枚漢印、106塊漢畫像石、162塊秦漢畫像磚以及數十件漢唐陶俑以及古老的青銅器,同樣給了我“被震”的感覺。

徐培晨,1951年生於一代帝王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沛縣。漢風唐韻,延續至今,造就了徐州這個地區的人們對文物的愛好。在徐州,有著豐富的漢代藝術品資源。徐培晨收藏漢畫像石、漢印,自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再加上他的有心、用心,以及豐富的學識,他的收藏是驚人的。

那一塊塊陳列在朱然公園內的漢畫像石,既有反映現實生活的車門出行、舞樂雜技、庖廚宴飲、男耕女織等,也有表現神話故事的二龍托仙人、朱雀玄武、二龍穿壁等,這些線條有力、畫風質樸的漢畫像石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漢代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各個方麵的內容,令人流連忘返。

而那100多枚漢印,整齊陳列在一個大櫃裏,不免有些擁擠。事實上,每一枚小小的印章,無不於方寸之間,凸顯古人的智慧——或莊重典雅,或渾厚蒼茫,或靈秀虛逸,或雄強奇逸,每一枚都有著獨特美觀的藝術情韻。有意思的是,有的印章綴在一個長條上,原來,這是古人為了方便掛在腰上的。這些印,有官印、私印、肖形印,多為青銅鑄造,造型變化多端,內容豐富多彩,品相完好無損,對於漢印的研究能提供豐富的資源。

至於輪廓線條流暢優美的漢陶俑,則讓人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生活情趣。徐培晨所收的31件漢俑,包括舞女、侍仆、農夫、市井人物等,神情自然天真,造型活潑生動,看完後能讓人清楚地感受到漢代人的服飾特點,甚至走路和站立的姿勢,漢代的文化生活如在眼前。

還有漢代青銅器皿、漢簡、墓誌、漢畫像磚……這些成體係的珍藏,拋到藝術市場上,無疑將激起劇烈的回聲。那麼,他是如何收藏得來的呢?一是自己用心。徐培晨為了畫猿,跑遍祖國的大山大河,在這個過程中,他走到哪看到哪收到哪,看到有古味的東西就收入囊中。有時看到感興趣的東西,則會用自己的畫作換回來。二是朋友相助。為了徐培晨藝術館的開館,他多年的一些朋友都傾力相助,廣泛征集漢印、漢畫像石等等,最終形成有規模成體係的藏品係列,並全部捐贈給屬於政府的藝術館所有。

我看完徐培晨藝術館的一個感想是:做收藏,不妨做專題收藏,用一種做學問的心態去做。像徐培晨這樣,最後做成一個文化內涵豐厚、品位獨特的藝術館,就是大成。至於小成,也當能在藝術市場上有所斬獲。

發掘冷門做專題收藏

財富時代,與收藏有關的很多故事都帶有暴發性質。比如,某某撿漏,賺了幾百萬;某某在小地方的拍賣會上買了一件東西,送到北京賺了大錢,諸如此類。很多人涉足收藏,便是在發財故事的引誘下,做著美夢一腳踏進雷區。

自然也有人玩收藏,本著“我喜歡就買”的原則,如果能賺錢,更好;如果不能,那麼留在手上的,終是自己喜歡的。這種藏法要可取得多。而最可取的一種姿態莫過於,用做學問的心態去做收藏,在收藏的過程中獲取有益的養分,最後在某一方麵成為行家裏手。我所認識的南京藏家孔祥東、台灣藏家王水衷,都是這樣最後藏有所成,並在藝術市場上賺了大錢。因為,收藏是一門學問,需要一種做學問的靜心,而不是轟轟烈烈賺錢的功利心。

譬如古書畫,大名頭的,基本上被博物館和大藏家、大行家瓜分光了。即使財力雄厚,也未必能收藏到真東西。實在感興趣不妨去發掘一些冷門。比如有位朋友,專心於17世紀初一些具有反叛精神的文人的字畫。因為在明清交替的特殊曆史時期,文人長期被壓抑的個性被最大限度地催發出來。這個專題如能收藏到一定規模,是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的。

知名度低的小名頭,有時因為機緣,也終會浮出水麵。譬如新金陵畫派,人們一貫隻知道傅抱石、錢鬆嵒、亞明、宋文治、魏紫熙,卻不知道還有三個人被“丟”了。當餘彤甫、丁士青、張晉的畫作2010年11月19日起在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公開展出時,人們才認識到這些被遺忘的老先生,筆墨功夫和創新精神一點都不遜於上述幾位。這三位先生,都參加了兩萬三千裏寫生,山水畫作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他們,理所當然是新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卻幾乎從未被提起。三個人各自的藝術個性也異常鮮明。餘彤甫是蘇州人,他擅長寫實景,借用水彩畫的手法,用小筆中鋒作山水的勾、皴、擦、點,莽莽蒼蒼中含著吳人的甜與秀;張晉同為吳人,他以青綠、金碧山水著稱,還能作精工細密的界畫,費時費事的畫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問津了;丁士青是鎮江人,他出身貧寒,當過絲綢工人。他有很深的傳統功底,尤能活用唐伯虎所擅的小斧劈皴法,畫風嚴謹而清麗,還擅長指畫。如果能早一些發掘這幾位老先生的畫作做專題收藏,無疑也是很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