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會計理論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探究(2 / 2)

三、公允價值在當代會計理論背景下的衝突與地位

(一)公允價值會計與當代會計理論體係的衝突

公允價值與當代會計理論體係中的衝突主要表現在公允價值不能夠很好地應用現行會計計量中的一些概念,從而使得公允價值在某種層麵上來說,不能夠很好地融入現行的會計體係當中。現行的會計理論是由FASB構建而成的,其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以及《財務報表的要素》等,這些內容都是在1978年由FASB發布。在進行理論體係構建的過程中,一直以會計目標作為理論構建的主要依據。在構建過程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確定會計目標,即為的是提供能夠為人所使用的會計信息;(2)運用一定的方式保證所獲取會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相關並且可靠。(3)對會計要素進行分類劃分。當對公允價值會計模式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其目標與FASB完全不一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背離。公允價值在構架理論體係時,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確定公允價值的會計目標,即是我們所說的真實性;其次,本著真實性的理念基礎,對會計信息進行調整與選擇;最後,按照一定的標準對這些信息數據進行分類計量,進而得出公允價值,即我們所言的現行市場價格。在FABS的理論體係中注重的是信息的實用性,而在公允價值體係中注重的則是信息的真實性,因此二者在製度構建的基礎上存在著衝突。

(二)公允價值在當代理論體係下的地位

當代會計理論主要以兩個理念作為支撐,一是信息係統論;二是曆史成本原則,進而以“本質導向”為其方向形成完善的理論體係。但是這一理論體係不能夠很好地揭示會計學科的本質含義,嚴重幹擾了會計目標的實現。如上文所述,曆史成本原則所體現的是靜態的會計信息。這兩個原則,都使得整個會計理論體係發生混亂,而引入公允價值會計,公允價值會計能夠對會計信息進行動態真實的反應,這是建立科學會計理論的基礎。

四、結語

隨著近些年的發展,公允價值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在整個國際上來看,公允價值也成為了重要的方向。通過公允價值會計方法,能夠使得賬麵價值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真實性,從而保證其他環節中的真實意義和真實性,因此這也集中反應了會計的重心是計量這一理念。

參考文獻

[1]張傳英.從會計計量角度看公允價值[J].經濟經緯,2006(04).

[2]李林楠.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公允價值應用的思考[J].金融經濟,2009(08).

[3]劉燕.公允價值會計在中國運用初探[J].湖北社會科學,2007(11).

[4]張國永.衍生金融工具混合計量模式的現實選擇[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03).

[5]Hartmann,F.G.H.,E.H.J.Vaassen.The Changing Role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 Systems: Ac-counting for Knowledge Across Control Domains[J].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the Digital Economy,2003.

[6]Weber,J.Cost Accounting Systems Design and SAP:Learning from German History[J].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2001.

[7]Kesy,D.E.,A.V.D Merwe.The Case for RCA:Excess and Idle Capacity[J].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