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幣貸款定價
自從2000年9月我國外幣貸款利率完全放開後,國內商業銀行就擁有了完全的貸款定價權。外幣貸款定價放開後,過渡很順利,各家銀行準備的也比較充分,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能夠借鑒國外已經成熟的經驗。
2.外幣業務是最先對外資銀行放開的業務,外資金融機構已經在國內有成熟的運作經驗可供借鑒,為國內銀行順利實現外幣自主定價提供了有利條件。
3.外幣有國際通行的基準利率作為衡量標準。從國內銀行外彙貸款定價的情況來看,定價方式大同小異,基本以浮動利率和固定利率兩種方式為主。定價方法上,浮動利率基本上采用基準利率加點的方式。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一般采用LIBOR作為基準利率,港幣則采用HIBOR做基準利率。利差則參考市場價格,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
三、貸款定價存在的問題
(一)基準利率的確定缺乏有效機製
無論何種定價方法,確定貸款基準利率都是首要任務。根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一般選擇同業拆借利率作為基準利率,因為它能夠靈敏地反映貨幣市場的資金供求關係。因此我國旨在將SHIBOR培育成我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但SHIBOR由於自身形成機製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一係列的缺點,如交易品種太少、參與報價銀行較少能力較低,而且SHIBOR作用機製上也存在現實障礙。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場化基準利率體係來替代現行的存貸款基準利率,由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引導實際資金價格的機製就無法形成,SHIBOR的現實意義自然會打折扣。
(二)利率浮動缺乏價格彈性
盡管央行將貸款利率的浮動空間不斷擴大,銀行可自主決策的空間更大了,但絕大部分銀行並未加以充分利用。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利率普遍較低,執行下浮、基準利率的貸款占比有所上升,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下降。而且貸款利率浮動範圍較小,貸款實行利率下浮的僅占11%左右,而實行利率上浮超過2.0%的隻有3%左右,並呈下降趨勢。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缺乏價格彈性。
(三)貸款利率一刀切,不分行業和區域
2012年7月6日,我國央行頒布貸款基準利率表。貸款基準利率隻考慮了貸款期限,對不同期限貸款予以不同的風險補償,對貸款所涉及的產業、行業種類未細分,未能體現產業差別、行業差別對貸款定價的影響,行業與產業風險在貸款定價中被忽視,有些國內商業銀行在此方麵甚至還沒有建立一套對不同行業企業不同的信用評級標準,更談不上對行業、產業風險予以風險補償。
目前,很多銀行開始認識到根據資金成本和風險定價的重要性,有些銀行已有較為完善的成本核算和風險管理,為進一步完善貸款定價體係奠定基礎。整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根據資金成本、貸款風險等因素確定貸款利率的貸款定價體係仍處於探索階段。
作者簡介:劉燕麗(1989-),女,河北滄州人,碩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