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市場競爭主體性弱
我國西部地區經濟落後,部分地區農村經濟合作社規模小、數量少、發展緩慢,與國外發達國家的農貿公司相比,必然處於劣勢地位,還不具備足夠的市場競爭能力,市場競爭主體性較弱。
(五)農村基層隊伍經濟管理能力差
西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條件艱苦、資源匱乏的劣勢很難吸引到人才。而農村經濟管理混亂、隊伍精神、素質建設不嚴,隊伍成員普遍文化水平低,信息收集能力弱、技能培訓體係不健全等因素直接導致了農村經濟管理的困難。
三、如何加強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管理
加強西部地區的農村經濟管理,對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定要把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放在首位,同時運用科學的手段、方法對農村經濟管理進行強化。
(一)不斷健全和完善農村經濟管理機製
一方麵,認真學習和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在農業發展上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從生產、管理、營銷到交易階段的發展均采用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體現農業管理的集中化。另一方麵,不斷完善農業管理機製,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農產品品牌,將“三農”政策落到實處,體現農業化生產經營的特色。
(二)強化農會的組織化水平
農會要發揮自身的紐帶和聯係作用,鼓勵農民加入進來,依靠農會的各種優勢和力量進行市場化運作,加快農村服務的信息化建設,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強化農會的組織化水平,提升整體效益,從而破解農業發展中的市場難題。
農會為農民提供資源、信息和技術支持,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極大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帶動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
(三)打造一支農村經濟管理人才隊伍
強勢打造“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不斷外出取經,引進經濟管理人才,優待管理人才,強化經濟管理人才隊伍的培訓,培養人才隊伍的道德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加以引導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教育,貼近實際,貼近農民,改變落後的工作方式,靈活多變地處理好與群眾的關係,體現服務意識,密切聯係農民開展“三農”工作。
四、結束語
對西部農村地區的經濟管理,必須從西部實際情況出發,掌握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規律,研究農業發展的現代化特征,打造“三化”態勢的農業格局,提升資源的合理使用率,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價值最大化,促使西部農村地區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蘭學莉.加強西部農村地區經濟管理的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0(10).
[2]蔣素嬌.農村經濟管理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師,2006(09).
[3]許營.社會轉型期西部地區農村貧困問題探析[J].重慶與世界,2013(04).
作者簡介:郝慧娟(1979-),女,河南新鄉人,漢族,新鄉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教學、農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