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可愛的鄰居當中,我找到了很多不錯的老師,他們教我打網球,教我炒股,教我做各種菜式點心,教我如何管孩子,教我淘便宜貨……每年我會把自己收益的一部分拿出來,在鄰居中組織兩三次慈善活動。除了隨機的捐贈外,每年我們會尋找貧困山區的小學,給孩子贈送課外讀物,並定期回訪和給孩子們做閱讀講座。這個活動除了付出本身的快樂之外,對家庭來說也是一種柔軟劑,它會讓孩子更懂得愛別人,會讓家人更關注公益,也讓自己磨煉心智,知道即使善良也要懂得行為的技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但這些年中我內心深處一直有種角色恐懼症。在看似順暢快意的生活當中,我總怕自己被社會拋棄,變得懶散、腦子鈍化、行為乖張,畢竟一個家就這麼大個地盤,很容易就以幸福的名義把你武功全廢。
這樣的惴惴不安反複困擾了我幾年,即使我仍有收入,對家人有價值,對朋友有益處,但我怕對自己沒有交待。
就在今年年初,我跟幾個女友去旅遊。她們經常在一些小細節上對我發出種種驚歎,除了我總能搞定機場貴賓廳、旅店蹩腳的廚師、纏人的拉客和總想敲一大棒的店家之外,她們問,你為什麼心態能這麼好呢?我說現在我隻跟自己認為善良的人打交道;她們問,你怎麼對什麼都那麼有興趣呢?我說我總是憑著旺盛的好奇心去學新的東西;她們問,我為什麼一邊看小說一邊看財經、管理類的書籍?我說其實家也要管理升級,尤其是孩子沒有科學的管理,難成大器,再說我老公沒有太多時間看書,我可以先替他過濾一遍,他就能“不吃牛草直接喝牛奶”,再說,一個家經濟出問題怎麼可能美滿呢……這幾位旅伴都沒做過全職太太,當她們發現我每天早起後必定先擬一張細致入微的日程表之後,終於佩服地說:“你這不是在做一個老婆,是在做一個英式管家啊!”
這種無心的讚許似乎回答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讓我覺得對家人和對自己都有了一個交待。對家人來說,我已經做到了較好水平:在任何時候,老公都可以把整個家的大小事情全麵交付給我,哪怕半年不回家,家的常規運轉仍舊是井井有條的。所以他可以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業餘時間享受家庭的溫暖和休閑的快樂就行了。對老人來說,隔三岔五的問候和我不時替他們安排的各種活動和保健講座,讓他們的退休生活充實了許多。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每天回家後有一張笑臉相迎,而且媽媽還有時間到學校家委會參與學校的一些管理,媽媽的陪伴讓他很幸福。對於自己來說呢,我能保持獨立地去發現新興趣,OPEN且不帶偏見地學習,每年按自己的心願跟朋友出門旅行,不斷訂立目標和實現它……我不隻是別人的老婆和媽媽,我仍有自我,仍舊關注新事物。我在想,一個全職主婦的天地真的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並不僅僅是兩三口人的家政服務那麼簡單和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