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壇雙璧的結合(2 / 2)

在西安時期還出現一個小插曲。在一次觀看西戰團演出中,丁玲把蕭紅找了出去。原來在工作接觸中,丁玲與團裏的年輕團員陳明建立了戀情。丁玲年齡大,職位高,又是文化名人,與普通團員談戀愛,被人視為異端,反映到延安,有關領導要她回去“述職”。文化人的這種苦惱,蕭紅當然理解,知道端木蕻良不多事,便告訴了他。丁玲要回延安了,不知情的聶紺弩跟著要去,他不明白蕭紅為什麼不去延安了。丁玲走後不幾天,蕭軍(3月20日左右)轉道到延安的消息傳來了,不久又傳來另外一些消息,蕭紅表現得都很平靜,這樣在西戰團裏大家知道了他們分手的消息。同時蕭紅懷孕的消息也傳開了。3月30日,蕭紅執筆給胡風去信,代表眾作者催要劇本《突擊》發表的稿費,同時提到:“現在蕭軍到延安了。聶也去了,我和端木尚留在西安,因為車子問題。”信中還提到,端木蕻良說她現在是:“不願意丟掉的那一點(指蕭軍),現在丟了;不願意多的那一點(指懷孕),現在多了。”這封信充分說明,直到此時,蕭紅和端木蕻良還隻是能交心的同事關係。端木蕻良的話也反映出蕭紅不是分手的主動提出者。畢竟是6年,裏麵有許多的故事可以追憶。但對懷了蕭軍的孩子,她是苦惱的,戰時的環境不是女人生育的好選擇。

4月初,丁玲和聶紺弩回來了,同時還有蕭軍。他不容蕭紅說話,就宣布:“蕭紅,你和端木結婚!我和丁玲結婚!”這一下把蕭紅徹底激怒了。

分手後,蕭軍沒有負擔和牽掛,他可以去延安或去打遊擊了。而他轉向了蘭州,在那兒熱戀了一位般配的女子,5月30日訂了婚。以後也一直是拿筆在耕耘。

蕭紅卻陷入了孤寂中。一位被魯迅視為有才華的左翼女作家,常年身體虛弱,常年精神鬱悶不展,現在又懷著身孕,在這兵慌馬亂的戰爭年代,誰能來接受她?拯救她?

端木蕻良伸出了援手。這位才過25歲、極富文學才華的青年作家,他本應有自己浪漫的婚戀,但在這戰亂時期,他為追求文學事業,為抗戰出一份力,他也根本不曾考慮去婚戀,為了蕭紅他作出結婚的決定,他才是心靈單純的“處子詩人”!他接受了蕭紅,並且義無反顧。他最感欣慰的是,蕭紅與他共同生活後,靈動的文思又激活了,寫出不少好作品,尤其有了她自己的傳世之作《呼蘭河傳》。他們的結合後來被柳亞子譽為‘‘文壇雙璧’’。

蕭紅和端木蕻良原本計劃去延安,4月,端木左聯戰友臧運遠等人的《自由中國》創刊號,就發有“蕭紅、端木前往延安”的消息。由於婚變,他們看蕭軍的走向。蕭軍和塞克一行人向北去了,他們以為他去了延安,便決定先回武漢,後來才知蕭軍是去了蘭州。臨行前,與西戰團新相識的朋友依依惜別。詩人田間為蕭紅和端木蕻良分別寫下懷念的詩。在《給蕭紅——一九三八年四月十七日夜在西安為告別蕭紅姐而寫》的詩中,稱頌蕭紅:“嗬,讓你的活躍的血液,從這戰鬥的青天底路上,呼喚姐妹,提攜姐妹,——告訴她們,從悲哀的家庭裏,站出來——到客堂吃飯,上火線演說,去戰地打靶——中國的女人不能長久哭泣。”不久,田間把這兩首詩收入詩集《呈在大風砂裏奔走的崗衛們》,由丁玲作序,作為《西北戰地服務團叢書》公開出版。

1938年5月14日,全國文協的刊物《抗戰文藝》一卷四號上發了一則消息:“蕭軍、蕭紅、端木蕻良、聶紺弩、艾青、田間等,前於11月間離漢赴臨汾民大任課。臨汾失陷後,蕭軍已與塞克同赴蘭州,田間入丁玲西北戰地服務隊,艾青、聶紺弩先後返漢,端木蕻良和蕭紅亦於日前到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