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夏天,上海已經聚集了一批東北籍的作家,在《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還未出版,上海文壇還不知道蕭軍和蕭紅時,塞克已是知名的劇作家和藝術導演,金人是翻譯家,而一直在上海的穆木天、李輝英、宇飛等都早已有了影響。待《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出版,又一次聚起關注的目光。1936年中,東北籍作家不斷有佳作出版,9月,舒群已出版小說集《沒有祖國的孩子》,內收9部短篇,多是當年近作。羅烽發表了小說《呼蘭河畔》、《獄》、《第七個坑》等,白朗發表了《伊瓦魯河畔》、《輪下》、《淪陷前後》等。9月,上海書店出版了《東北作家近作集》,內收羅烽、宇飛、穆木天、舒群、白朗、陳凝秋(塞克)、李輝英、黑丁等八人8部作品。這些作品多反映偽滿洲裏,人民的抗爭和人民的苦難,它們的震撼力是與《生死場》等同的,卻與《商市街》形成鮮明對比。
1936年初,還有一位重要的東北籍作家來到了上海,他就是後來與蕭紅結成夫妻的端木蕻良。他本名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比蕭軍小5歲,比蕭紅小1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在南開中學領導學運被除名。1932年春,他去綏遠參加孫殿英抗日部隊,在察哈爾一帶守衛半年,夏天回京以寫所謂孫殿英軍隊史為名,而脫離孫部,考入清華大學曆史係,並加入北平左聯。
1933年蕭紅出版《跋涉》,端木蕻良已成為北平左聯常委,6月創辦左聯刊物《科學新聞》,以“辛人”一名與魯迅先生建立聯係。8月,北平左聯遭破壞,他避居天津二哥曹漢奇家中,創作長篇《科爾沁旗草原》。年底完成這部30萬字長篇小說,寄給北京的鄭振鐸,受到高度的評價。因有“九一八”反日故事內容,無法在北京出版而拖延下來。1934年,他回北京療養風濕病,期間創作了反映天津學運的長篇小說《集體的咆哮》。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後,為躲避黑手擒拿,年底離京南下,1936年初到上海。
到上海後,用葉之琳一名給魯迅先生寫信,由於未談及自己就是當年用“辛人”一名與魯迅聯係的人,也未提及自己北平左聯等經曆,失去了與先生及時相見的機會,便潛心寫作長篇《大地的海》,並通過鄭振鐸、陶行知與茅盾、王統照、鄒韜奮、金仲華、張仲實等相識。
《大地的海》寫成後,他又給魯迅先生寫信。先生看了個別章節,要他把書稿郵去,同時建議他寫短篇容易先發表。這樣便一氣發表了《爺爺為什麼不吃高粱粥》、《 鷺湖的憂鬱》、《遙遠的風砂》、《萬歲錢》、《雪夜》等短篇小說。其中,《遙遠的風砂》經茅盾推薦,《 鷺的憂鬱》經張天翼、丁玲推薦,收入《1936年佳作選》中。胡風撰文稱,《 鷺湖的憂鬱》是“今年的創作界底可寶貴的收獲”。周立波在回顧一九三六年小說創作的收獲中提到:“因為塞外的抗戰,以及內地農村的破敗和騷動,在今年的文藝領土上,特別產生了許多新的收獲。像端木蕻良,荒煤,舒群,宋之的,羅烽,姚雪垠,王西彥,吳奚如,劉白羽等,都有很高的成就。”周立波點到的九位作家中,就有三位是東北作家。